◆在戲中,導演魏書鈞(上圖)選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
◆朱一龍飾演刑警隊長馬哲。
◆金像影后曾美慧孜在戲中飾演馬哲的妻子白潔。

已在內地上映兩個月,票房突破3億元人民幣的文藝電影《河邊的錯誤》於本月21日登陸香港。該片改編自余華1988年發表的先鋒小說《河邊的錯誤》,由魏書鈞執導,朱一龍和曾美慧孜主演,入圍第76屆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文:小凡

《河邊的錯誤》原著發表於1988年,是余華先鋒代表作之一。據悉,《河邊的錯誤》的影視版權輾轉賣過多次,張藝謀也曾買下版權計劃,但遲遲未能改編至滿意。後來余華向張藝謀推薦了自己當時還未正式出版的小說《活着》。至此,改編《河邊的錯誤》被看作了一項難題:氛圍陰沉、劇情晦澀、主題難於表達……直到「90後」導演魏書鈞接手影視版權,余華對此還玩笑說:「我能賣的書又少了一本。」

電影《河邊的錯誤》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樁在河邊發生的兇殺案打破了小鎮的寧靜。隨着刑警馬哲(朱一龍飾)的深入調查,嫌疑人鎖定被害人麼四婆婆領養的瘋子(康春雷飾)。然而調查中,曾在河邊出現的多名目擊者先後遇害,讓馬哲的精神狀態發生劇烈變化……

精心還原九十年代

在電影製作愈來愈追求精細的當下,《河邊的錯誤》主體部分卻大膽採用了16mm菲林拍攝,粗糙的顆粒感和夜晚朦朧不清的畫面將觀眾帶回故事發生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同時,為了尋找符合時代的拍攝場景,導演團隊走訪了多個村落,最終在江西找到一處尚未被翻新、保持着古樸風味的村莊。而貫穿電影的那條河流,則是取景於三處不同地方。「影帝」張譯評價電影「如一尊老灶釀製的新酒,或一爐新窯燒出的老器。」

電影在配樂上極為簡單,主要選用了周華健的《花心》和貝多芬的《月光》,一首對應故事背景,一首烘托命運無常的氛圍。在畫面上,許多設計都抓人眼球,其中包括十幾分鐘的一鏡到底,打破了電影慣常的敘事順序,不同時間、空間的人因同一條河流而串聯在一起,所有人物的訴求和遺憾在此得到揭露與展示。

主演的付出同樣值得關注。剛剛收穫第35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的朱一龍,領獎次日便趕往《河邊的故事》劇組體驗角色生活,他將戲服作為自己的日常服裝,還參觀和體驗了小鎮公安的辦案方式。由於朱一龍此次飾演的馬哲是一名刑警隊長,他特意為此增重30斤,來達到外形上的威懾力。整部電影完全以時間順序拍攝,為了表達馬哲因辦案操勞而日漸消瘦的狀態,朱一龍又在拍攝期間連減20斤,可以說與角色融為一體。另外,在戲中飾演馬哲太太的曾美慧孜為了演好孕婦這角色,做了好多探討和研究,不愧是金像影后。

引人反思傳統邏輯

如果觀眾想靠這部電影來讀懂余華原著,找到真正的兇手,恐怕會失望,因為這部懸疑標籤的電影,宣傳語是「沒有答案」,主創人員沒有為觀眾做註釋說明。余華在平遙國際電影展的電影首映禮上介紹,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一種開放性,它是未完成的,而觀眾們的觀看讓作品繼續完成。

影片的一大改編是將辦案場所搬至了一個廢棄電影院,主角一遍遍地操控放映機,試圖從中找到案件的線索。直到從夢境中驚醒,此刻坐在影院的觀眾與坐在觀眾席的馬哲別無二致,意識到自己不知不覺間已進入故事的圈套,成為試圖尋找「正確答案」的主角。

「人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了諸神那副糊塗又高深莫測的面孔。」電影的開篇字幕,導演就以「荒誕哲學」代表人物阿爾貝·加繆的名言,對全片做出概括。這裏沒有「福爾摩斯」,只有一條人們無法再踏過第二遍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