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發祥於東北乙木,主要是滿族情感主義,本來乙木本性心慈才對,為何能下令屠城?所謂佛魔一體,成仙成佛憑人作(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在五行的學理中就是反差效應!金主義,反差就是不義;木主仁,反差就是殘忍;水主智,反差就是不智;火主禮,反差就是不禮;土主信,自然反差就是無信了!
故1645年乙酉歲,用微觀的行為去反映,8劃乙木姓氏的人,受到酉中辛金所剋制,一般會冷漠,對人對事不關心。但當嚴重反差的時候,會抑鬱,缺同理心。而從宏觀的國家行為講,會變得殘忍,故才有揚州屠城十日的惡行悲劇發生!
而當時的時代背景,就不得不提一個死守揚州的重要人物史可法,姓名五行為戊土戊土乙木。戊主信,忠誠,傳統價值的守護者,可惜時也命也,再有情操本來戊戊乙中的外在力量乙木,本可理順戊土,即得到內在團結力量的支持,但1645年乙酉歲,正正打絕乙木,故面對南明的困局,實在英雄無用武之地,成了時代悲劇。
而當時崇禎帝在煤山自殺的消息傳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們驚慌失措,他們立福王朱由崧做了皇帝,這就是弘光帝,歷史上把這個南京政權叫做南明。
弘光帝是個荒唐透頂的人,夙陽總督馬士英等人利用他的昏庸,操縱了南明政權。南明政權的兵部尚書史可法本不贊成讓朱由崧做皇帝,但為避免引起內亂,才勉強同意,並主動要求到前方去統率軍隊。
不久,多鐸帶領清軍大舉南下,史可法指揮四鎮將領抵抗,打了幾次勝仗。可是南明政權內部卻起了內訌:駐守武昌的明軍將領左良玉和馬士英爭權奪勢,起兵進攻南京。馬士英急忙將江北四鎮軍隊撤回,對付左良玉,還以弘光帝名義要史可法帶兵保衛南京。
史可法明知清軍壓境,不該離開,但為了平息內爭,不得不帶兵回南京。他發出緊急檄文,要各鎮將領來守衛揚州。但是過了幾天,竟沒有一個發兵來救。史可法清楚,只有依靠揚州軍民孤軍奮戰了。
揚州萬分危急,城內一些膽小的將領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個總兵和一個監軍帶着本部人馬,出城向清軍投降。這一來,城裏的守衛力量就更薄弱了。史可法召集全城官員,勉勵他們同心協力,抵抗清兵,並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務。將士們見史可法堅定沉着,都很感動,表示一定要和督師一起誓死抵抗。
多鐸命令清兵不間斷地輪番攻城。揚州軍民奮勇作戰,把清兵的進攻一次次打退,清兵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形勢愈發緊急。多鐸下了狠心,命令清兵用大炮攻城。他探聽到西門是由史可法親自防守,就下令炮手專向西北角轟擊。炮彈一顆顆在西門口落下,城終於被轟開了缺口。史可法眼看城已經守不住了,拔出佩刀就要自殺。隨從的將領上前抱住史可法,把他手裏的刀奪了下來;史可法還不願走,部將們連拉帶勸把他保護出了小東門。這時,有一批清兵衝過來,看見史可法穿着明朝官員的裝束,就吆喝着問他是誰。史可法怕連累別人,就高聲說:「我就是督師,你們快殺我吧!」
1645年四月,揚州城陷落。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裏惱恨,不僅殺了史可法,還滅絕人性地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10天,歷史上把這件慘案稱為「揚州十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