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遭施壓「游說」3句鐘 收款商竟是「先買後付」平台

【編者按】以低廉「試做價」吸引新客體驗「療程」的「痛症中心」近月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區冒起,當中除了涉及違規營銷手法,還有新興的「先買後付」支付方式、涉嫌呃保險、物理治療,以及醫療行業亂象。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將分4輯踢爆相關陷阱,以及探討解決之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香港坊間近月湧現大批以「平價試做」作招徠、主理痛症的中心。為揭開該類中心的營銷手法,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到一間「痛症中心」「放蛇」暗訪,其間被多名自稱「治療師」的彪形大漢和職員輪流施壓游說開單近3小時。記者並直擊該中心諸多違規操作問題,包括職員刷信用卡時,竟同時用手機拍攝客人信用卡卡面個人資料,以及卡背面的保安驗證碼(CVV),涉嫌過度收集客人資料。記者翻查多名苦主信用卡單據時更發現,收款商並非該中心,而是一家主要提供短期貸款的「先買後付」平台。苦主表示事前不知情,擔心醫病變欠債(第二集剖析事件始末)。

社交平台近月有大量關於「痛症中心」的宣傳廣告,以100元「試做價」吸引有痛患的市民首次光顧。為了解「痛症中心」的營銷手法,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到一間位於尖沙咀的「痛症中心」HKCTC「放蛇」。

中心十分神秘,重門深鎖,門外並沒有公司招牌,乍看完全不似一所醫療中心,衞生署註冊診所名單上也沒有該中心的紀錄。

按門鈴後,一名女職員應門,她煞有介事以記者沒有提前預約為由拒絕招待。記者便解釋之前已在網上預約,女職員打量一番後態度軟化,改稱「都有位」,要求記者先付100元現金試做「療程」,然後帶記者進入一間僅放有一張治療床和兩部疑似治療機的治療房。

不久,一名染金髮、自稱叫Barry的彪形大漢推門入房,一副「專家」口脗指示記者躺在床上檢查脊骨。記者遂問:「你是物理治療師?」Barry卻避重就輕說:「我是治療師。」隨即又「專家」上身分析說: 「你有長短腳、骨盆又前傾、又有圓肩,好嚴重吓噃!」見記者半信半疑,Barry加多兩錢肉緊,用手比劃說:「呢個叫上下交叉綜合症,好難搞。不過你放心,我先用(按摩)手法幫你鬆一鬆。」

熱褲女狂銷療程 開口4.8萬元

這名「治療師」以非專業手法按壓,用機械治療20分鐘後,一名戴黑色鴨舌帽、身穿超短熱褲的女職員Betty進來,甫坐下便一輪嘴推銷療程說: 「(病情)好嚴重,要做療程,亦要搵教練學健身先至治標治本。我哋有齊物理治療師、脊醫、營養師,起碼治療9個月至1年。」話音未落,她飛快按動計數機,經一輪運算後說:「開個40節治療再加40節運動課,一共80節,加埋4.8萬元,計落你做一年分期,每月都只係畀幾千蚊。」

彪形大漢「治療師」按門柄 疑阻記者離開

此時,本來站在Betty身旁的「治療師」Barry馬上站到治療房的門口,用身體阻擋玻璃門,並用右手臂按在門柄上,疑似想阻止記者離開。記者與他們來回拉鋸逾一小時後,便佯裝妥協以逾3萬元購買療程,Betty即時轉身到門外取出一部流動信用卡終端機(POS)和一份合約,邊催促記者盡快填寫合約內容,邊要求記者交出信用卡和身份證。

記者起初以為Betty只是核對個人資料無誤便會歸還,詎料她未問准記者同意,便拿起手機連環對記者的身份證和信用卡拍照。然後,她遞上POS機要求記者刷信用卡,但終端機屢次顯示卡內資金不足未能過數。Betty露出焦急神情,再次拍攝信用卡正面和背面,然後登入手機內的收款網頁,輸入信用卡資料和安全驗證碼,仍無法成功。

幾經糾纏下,記者才在虎口中驚險脫身。不過,原來甩身後,惡夢才可能剛剛開始,多名曾中招的苦主向記者提供交易成功的碌卡紀錄,收款方竟然不是「痛症中心」HKCTC,而是另一間公司。記者查閱該公司網頁,發現它是一間主要經營短期貸款,方便消費者分期付款的「先買後付」平台。

針對有「痛症中心」職員強行用手機拍攝客人的信用卡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發言人表示,所有資料使用者收集、持有、處理或使用個人資料時,均須遵從《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和六項保障資料原則,所收集的資料屬必需、足夠,但不超乎適度。

去年1月1日至今,該署接獲3宗有關痛症或物理治療中心侵犯私隱的投訴。

女職員和彪形大漢輪流出招

用「品牌名」與苦主簽約 無法律效力難訴訟

涉事的「痛症中心」開業一年多,經常大灑金錢在社交媒體賣廣告,但隨着投訴人數愈來愈多,該中心一年內數度將社交媒體的賬號改完又改。在香港文匯報記者成功「放蛇」後不久,該中心又將HKCTC品牌改名,但營業地址和社交平台賬號卻無變,繼續處理痛症求助。記者發現,HKCTC並非公司名,而是品牌名,法律上品牌名不是「法人」,必須由持有該品牌的公司與客人簽約才有法律效力。而記者翻查多名苦主的服務合約,都是以HKCTC、已過時的平台賬號名義與苦主簽訂合約,換言之有關合約沒有法律效力,苦主也無法向一個品牌作出訴訟,淪為無頭公案。

「治療師」以高壓手法「焗」記者購下逾3萬元的療程,合約上列明商戶是HKCTC。 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與一註冊物理治療師有關

事實上,記者「放蛇」當日,女職員Betty出示的療程合約,上款的服務提供者依然註明為HKCTC。後來記者向提供「先買後付」的平台查證,對方證實HKCTC痛症中心為品牌名稱,其公司名為G24 Fitness Company Limited。

根據公開的公司註冊紀錄,該公司成立於2021年,今年8月改名,3名董事,其中一名駱姓的董事,在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註冊名單上有名,換言之該「痛症中心」與一名註冊物理治療師有關。

記者日前往涉事「痛症中心」尖沙咀旗艦店詢問回應。一位健身教練裝束男子前來應門,僅打開一條門縫與記者對話,待記者表明來意後,對方表示「不接受訪問」。記者欲開口繼續詢問,他大力關門。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