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賈誼故居,《弔屈原賦》便是在此寫成。 資料圖片

「不問蒼生問鬼神」經常被人引用,多是指有些人不實實在在地去做事,只去求神拜佛,或博取僥倖,以求幸運、幸福降臨之類。其實這句話,出自唐代大詩人所寫的《賈生》一詩,原文是: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首詩是一首託古諷時詩,意在借賈生的遭遇,來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全詩是據《史記·屈賈列傳》中所載:「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即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賈生,即是賈誼,漢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年少即以博學而聞名郡中,受太守推薦而被文帝招為博士。漢代的博士就是向皇帝提供國事諮詢的,當時賈誼才二十出頭,是最年輕的博士。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屈原和賈誼合傳成《屈原賈生列傳》,可見對他的推崇。而《過秦論》是賈誼政治散文的代表作。有人說過,不妨將他的篇名倒過來讀,就成「論秦過」,就立即知道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論述大秦帝國的過失了。

一個能成功兼併六國的強大帝國,為何這麼容易就瓦解?這問題成為歷代政客、官員、學者們研究的課題,尤其漢代的儒生。他們都覺得大漢王朝必定要小心分析其原因,以作前車之鑑。學者之論說眾多,其中以賈誼的《過秦論》被推崇為代表,原因是太史公司馬遷之《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結尾,竟然將這篇文章全篇轉引下來,可見司馬遷如何重視賈誼對秦始皇的看法和批評。

招老臣妒嫉 賈誼屈於長沙

每次皇帝要求大家商討國家大事時,一眾老臣還沒說話,賈誼就第一個發言。由於皇帝對他太過賞識,於是一年之內就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賈誼意氣風發,更積極參與朝廷大事,卻招來很多老臣的妒嫉。漢文帝原打算再提拔賈誼,讓他擔任公卿之位,卻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這麼一個年輕人,居然剛當官不久,就要超過一幫老臣,這是老臣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於是,老臣們紛紛上書,強烈反對。皇帝沒有辦法,只好放棄。而且,賈誼在長安也待不下。漢文帝讓他離開長安去長沙,擔任長沙王的太傅,也就是老師。

到了長沙的賈誼陷入人生的低谷。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才華蓋世卻要被人排擠?長沙在戰國時屬於楚國,這讓賈誼想起楚國一個跟自己有着相同命運的大臣——屈原。於是,賈誼寫下《弔屈原賦》,用悼念屈原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對命運的憤懣。

賈誼到長沙一年多後,漢文帝想念他,於是把他召進宮裏,跟他聊了大半夜。越聊越起勁,漢文帝多次把自己坐的蓆子往前挪,想靠賈誼近一點。可惜的是,皇帝跟他聊的並不是什麼治國安邦的大事,而是神仙鬼怪之類的無稽之談!

李商隱《賈生》這首詩,正是將這段歷史演繹出來,描寫漢文帝夜半在宣室召見賈誼,與之傾談的情節。不過,文帝不能識賢、任賢,哪怕對着這個飽學之士,卻不問蒼生百姓之事,而只問鬼神仙道,多麼不切實際!

李商隱寫此詩時正也是被逼到荒蕪的廣西去謀職。他滿腹經綸,內心卻萬般寂寥。他把失意和無奈寄託於《賈生》這首詩,把懷才不遇的情緒化作賈誼的失落。在李商隱眼中,以賈誼這樣的賢才,應該被皇上器重,以之濟世報國、兼善天下,而不是用來卜筮問鬼。

王安石也寫過一首《賈生》,寫下「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表達無奈,只不過不及李商隱那句「不問蒼生問鬼神」那麼一針見血。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