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香港學生親身認識國家的文化歷史和體驗國家的創新發展,與書本上的知識相輔相成,能構建起足以影響他們一生的正確觀念和人生規劃。年初香港與內地復常通關,彼此重啟民間交流並快速發展,市民北上旅遊和消費熱潮正盛,學校和民間組織所辦的內地交流團和考察團也是一個接一個。筆者除了參加過數個考察團外,亦參與組織或討論了一些學校的內地交流團內容和效果。我們觀察到,雖然交流團數量增加,然而交流團的質量有待提升。個別交流團流於形式化、為辦而辦,欠缺明確的舉辦目的,行程安排亦不合理,效果並不好。辦好內地交流團,應多管齊下提升質量。

認識世界發展實況

首先,交流團應該配合世界的現實發展。讓學生充分認識世界變化、掌握國家發展趨勢,並同時充分考慮孩子未來,是舉辦交流團的應有前設。從全球和國家層面看,「東升西降」的世界格局已不再是幻想,在過去數年更得到提速實現。世界經濟不再由傳統歐美國家主導,且歐美社會與政治問題亦叢生不絕;反之,中國社會不只脫離一窮二白的年代,更成功消滅絕對貧窮,經濟在過去十年急速發展,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式現代化為代表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更是得到越來越多全球有識之士和南方國家的認同。在香港,囿於歷史、制度、社會生態,乃至個人思維等原因,香港學生欠缺足夠機會親身認識國家乃至世界真實發展的一面。

其次,從區域和城市的層面,經濟全球化不只革新了全球產業活動的種類和空間布局,更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方向,架起了城市與區域的相輔相成關係。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業,雖然重要,但再也無法單獨支撐香港持續發展。如今,在科技和思維創新的加持下,不同產業彼此融合發展是必然的趨勢。同理,單一城市的力量在日益複雜的世界舞台已獨力難支,需要城市之間彼此抱團,產生協同效應和分擔風險。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是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融合的方式與速度都會對國家、對香港特區的經濟以及市民個人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最後,從個人發展層面看,科技的革新,特別是工業革命4.0和當中的人工智能已成為現實並對全球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新工種不斷出現,大量傳統工種面臨淘汰,大學畢業後成為律師和醫生也不一定是最優的出路。同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拓寬了香港學生的生活和發展空間、機會和視野,人生不再只是生於九龍、成長於港島、安享晚年於新界,在全國的廣闊大地上,香港學生充滿各種機會。此等變化,對港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構想和規劃必將產生根本改變。

探索灣區思考人生前路

中小學內地交流團應包含以下三重意義,學生在不同階段和不同主題的交流團之中,達成相應的目的。

第一,在宏觀層面,學生通過深入和有系統的親身經驗,更全面認識國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內容既包括美好的山河大地和深厚的歷史文化,亦涉獵科創、社會、民生和制度體系的發展,目的是讓學生消除誤解與偏見,建立對國家的認同,並有提升民族、文化、價值觀和發展模式等多方面的自信的意義。

第二,在中間層面,通過深入探索大灣區,讓同學親身考察香港與珠三角之間的種種關係與變化、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對國家和全球的作用與貢獻,和如何通過合作創造共贏,體會香港所面臨的大格局和發展前路,以及每位持份者可以作出的選擇,從而鼓勵他們對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貢獻力量。

第三,在個人層面,通過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社會民生等不同領域的最新情況和趨勢,以及促進香港學生與內地姊妹學校的同學共同學習和生活的深度交流,實現通過認知的更新來改變個人思維與觀念,規劃個人未來發展方向,建立廣闊人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