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擬修例紓緩日益嚴峻的護士人手荒。資料圖片

港研非本地培訓者持續進修代考試 工作5年可註冊

香港護士人手短缺問題持續惡化,已影響到病人接受治療和服務。為紓緩「護士荒」,香港特區政府繼醫生後,建議新設「特別註冊/登記」、「有限度註冊/登記」護士,以及「暫時註冊或登記」護士。據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昨日向立法會提交的修例草案顯示,前兩類護士能豁免考取執業試,每次限期3年。其中,「特別註冊」制度的申請人必須在香港以外地方取得相關專業資格,且有關課程內容大致與護士管理局認可的正式註冊或登記訓練課程比擬,之後要有最少3年在診所或醫院工作的全職臨床經驗,在香港機構工作不少於5年,並被評為良好及勝任才能轉為正式註冊。法例今天(8日)刊憲,下周三首讀及二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註冊和登記護士數目

醫務衞生局昨日向立法會提交《護士註冊修例草案》,建議透過「有限度註冊或登記」和「特別註冊或登記」制度,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在港執業,無須通過任何考試,每次限期為3年,又建議將符合持續護理教育規定,訂為所有護士續領執業證明書的先決條件。

新設三種「註冊/登記」類別

其中,「特別註冊或登記」制度的申請人需要在香港以外地方取得相關資格,相關課程大致與護士管理局認可的正式註冊或登記訓練課程比擬。這類護士如在香港醫療機構工作不少於5年,工作表現獲聘用機構評為良好及勝任,方符合資格轉為正式註冊或登記。局方認為根據管理局的準則進行評核,足以確保護士專業質素達到正式註冊水平,無須參加執業考試。

「有限度註冊或登記」的申請人在取得資格後要有至少一年全職臨床經驗,護士管理局可按人員之前的臨床經驗施加執業條件,之後可獲衞生署、醫管局或院舍等指明機構工作。

局方又建議引入暫時註冊或登記安排,讓來自其他司法管轄區的護士在香港進行學術交流和臨床示範,為期可達14天。

據醫務衞生局在提交予立法會的文件中指出,香港護士人手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平均每千名人口只有9.1名護士,比例落後於部分已發展國家及地區,例如加拿大、法國和日本。

2021年各地每千名人口醫療專業人員數目

同時,香港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上年度的護士流失率,分別是10.9%和11.4%,加上法例對院舍最低護士人手有新的要求,預計院舍將要額外僱用約480名護士。

醫管局表示,已採取措施提升護士的訓練容量,但普通科護士的人力差距會在中短期持續擴大,不能單憑增加本地訓練學額解決迫切的人手問題,因此建議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

護協主席:歡迎修例 但需把關

香港公共醫療護士協會主席江穎聰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歡迎特區政府輸入護士以緩解人手不足,且避免前線護士因不堪重負、進而加劇流失的惡性循環,而內地一些護理學院的素質也很高,培訓合格的護士完全可以勝任來港工作。

不過,他希望政府明確規定輸入護士的標準,以及堅持由護士管理局把關,以確保註冊護士質素。「例如草案指,引入護士需完成與本港相若課程,這點比較含糊,如果公布認可的海內外優秀護理學院名單,就清晰得多。」

江穎聰又認為,引入的護士需要符合一個與香港類似的實習時數標準:「香港的護士素質很高,其中一點就是規定的訓練時數,在全球都屬於高水平,要完成約1,600個至1,700個訓練小時,比很多國家或地區多出約三分一。充足的訓練時數,對保證護士專業水準十分重要。」

他並希望特區政府讓護士管理局負責對引入護士把關:「如果由護士管理局統一標準評核,合乎標準才發牌,才能確保所有註冊護士合乎香港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