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亮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崇禎帝,姓名五行癸水戊土和丙火,癸戊化火,有丙火觸發,成了火局,丙火代表理想主義者。本來掃除大奸臣魏忠賢後,明朝國運看似有一線曙光,惜癸水受火局威脅,也不能避免疑心生暗鬼,竟看不到袁崇煥的能幹、能戰及忠誠。袁姓己土,本就是忠君愛國傳統價值的守護者,而其姓名其餘二字五行分別是壬水和甲木!雖然會自強不息,但自己的內卦(自己人),即壬水卻生甲木(外卦),使外敵甲木更得勢,因此朱由檢的火局的疑心又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

究其姓名五行原因,皇太極的姓名五行是辛金庚金和丁火,本來外在威脅的丁火對自己不利,但丁火與「崇」字互動,變成從袁崇煥的內部入手,丁壬合木局見甲木,變成強甲木局,於是甲木能剋戊土,中原的紫氣外,戊土也代表誠信,故通過製造事端使崇禎自毀長城,殺死袁崇煥。

事情是這樣的,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年,皇太極親自率領人馬,攻打明軍。後金軍分兵三路南下,先包圍了錦州城。袁崇煥料定皇太極的目標是寧遠,決定自己鎮守寧遠,派部將帶領4,000騎兵援救錦州。果然,援兵還沒出發,皇太極已經派兵來攻打寧遠。袁崇煥親自到城頭上督戰,用大炮猛轟後金軍;城外的明軍援軍也配合戰鬥內外夾擊,把後金軍打跑了。

皇太極把人馬調到錦州,但是錦州的明軍守得很嚴密,皇太極只好退兵。

袁崇煥雖然打了勝仗,可是魏忠賢閹黨卻把功勞記在自己的名下,還責怪袁崇煥沒有親自救錦州是失職。袁崇煥知道魏忠賢有心跟他過不去,就辭了職。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於乾清宮病逝,年僅23歲,臨終遺詔:「以皇五弟信王由檢嗣皇帝位。」朱由檢為明光宗的第五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生。他於明熹宗死的那天晚上進宮,第3天即皇帝位,詔次年為崇禎元年,這就是莊烈帝,歷史上稱他為思宗、毅宗、懷宗等。

崇禎帝即位後,並沒有真正掌管朝政,當時是魏忠賢獨霸朝綱,崇禎帝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權力從魏忠賢手裏搶回來。到了那時,他才能成為真正有權的皇帝。而此時的魏忠賢已經意識到熹宗早亡使自己失去了靠山,雖然手中仍有一定勢力,但不敢如以前那樣放肆。九月,魏忠賢請辭東廠職,崇禎帝未批准;他又「乞止生祠」,但只被允止少許。十月以後,魏忠賢集團自身發生了矛盾,有人彈劾魏忠賢之罪。崇禎帝趁機向魏忠賢開刀,他先是下令將魏忠賢安置於鳳陽,繼而又下令逮捕,魏忠賢知道這個消息後自縊而死。

崇禎帝又把袁崇煥召回朝廷,提拔他為兵部尚書,負責指揮整個河北、遼東的軍事。

袁崇煥重新回到寧遠,選拔將才,整頓隊伍,士氣大振。有一次,東江總兵毛文龍作戰不力,虛報軍功。袁崇煥使用崇禎賜給他的尚方劍,把毛文龍殺了。

皇太極打了敗仗,當然不肯善罷甘休,他知道寧遠、錦州防守嚴密,決定改變進兵路線。1629年農曆十月,皇太極率領幾十萬後金軍,從龍井關、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繞道河北,直撲明朝京城北京。

這一着出乎袁崇煥的意料。袁崇煥得到情報,趕忙帶着明軍趕了兩天兩夜到了北京,沒顧上休息,就和後金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後金軍退走後,崇禎帝親自召見袁崇煥,慰勞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賢的餘黨卻到處散布謠言,說這次後金軍繞道進京,是由袁崇煥引進來的。

崇禎帝是個疑心極重的人,聽了謠言,也有些懷疑起來。正在這時,有一個被後金軍俘虜去的太監從後金軍營逃了回來,向崇禎帝報告,說袁崇煥和皇太極訂下了密約,要出賣北京。

崇禎帝把袁崇煥召進宮拉長了臉責問說:「袁崇煥,你為什麼要擅自殺死大將毛文龍?為什麼金軍到了北京,你的援兵還遲遲不來?」袁崇煥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他正想答辯,崇禎帝已經喝令錦衣衛把他綑綁起來,押進大牢。崇禎帝拒絕大臣的勸告,到了第二年,下令把袁崇煥殺了。

皇太極用反間計除掉了對手袁崇煥, 高興得無法形容。到了1635年,皇太極把女真改稱滿洲,又過了一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叫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