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俊明 珠海報道)隨着港珠澳大橋旅遊即將試運營,備受關注的「大橋遊」步伐加速。試運營期間,旅遊團要乘坐旅遊專線巴士「團出團進」。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表示,通過試運營,在遊客進出口岸限定區域檢查監管等方面逐步完善並積累經驗後,港珠澳大橋旅遊可逐步擴至「港車」、「澳車」及內地車輛均可上橋、上島遊覽,在做好停車配套管理等措施上,如此可進一步提升港珠澳大橋使用率與「人氣」。
據港珠澳大橋建設設計方案,藍海豚島(東人工島)集交通、管理、服務、救援和觀光功能為一體,且開放遊客觀景攬勝功能。而按藍海豚島旅遊及配套設施開發總體策劃及概念設計方案,擬在藍海豚島上建設中國首個海上橋樑博物館、首個高科技橋樑博物館。
觀光活動對海洋環境幾乎沒有影響
珠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政委林美紅表示,港珠澳大橋及藍海豚島位置較為特殊,位於粵港澳三地口岸之間,屬於口岸限定區域,與一般景區不同,遊客需經邊檢機關查驗准許方可進入,珠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已制定「港珠澳大橋旅遊開發遊客進出口岸限定區域檢查監管辦法」,嚴格落實監管職責。遊客需嚴格遵守出入境法律法規和口岸限定區域管理要求,配合邊檢執勤人員管理,不越過粵港、粵澳邊界線,不在口岸限定區域無故滯留,維護安全有序的口岸限定區域管理秩序。
對於大橋觀光遊覽會否影響海洋環境,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段國欽表示,港珠澳大橋經過了國家級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大橋建設期間重視海洋資源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海洋環境零污染。大橋開放旅遊後,沿線的觀光和島上的觀光活動對海洋環境幾乎沒有影響,島上配備了齊備的環保設施,並將做好噪音、垃圾和排水排污等管控工作,加強對不文明行為的現場監督和管理,最大限度保護導體及周邊水域的生態環境安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