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首毅 新加坡駐香港總領事
新加坡與香港之間的關係常被媒體形容為「雙城故事」。的確,兩座城市擁有許多共同之處,以致大家難免對這兩個亞洲大都會進行比較。兩地規模相似:香港擁有750萬人口,佔地面積1,100平方公里,新加坡則有550萬人口,佔地面積720平方公里。一些評論員甚至認為,兩地同時在1970年代見證經濟迅速騰飛,晉升亞洲四小龍之列,與兩地都是華人社會有關。實際上,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語言的社會。雖然華人在新加坡的人口中佔大多數,但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族同胞在新加坡的人口中也有一定的比例。
星港面臨共同挑戰
長期以來,新加坡與香港都面臨着共同的挑戰:如何在高度城市化、人口密集的環境中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與政策成果。然而,兩地之間最重要的相似之處,在於雙方都是小型、開放和外向型的經濟體。大家同樣在天然資源匱乏的條件之下,努力為各自的區域創造價值,來鞏固自身的經濟地位。和香港一樣,新加坡致力於為自己的區域扮演經濟樞紐的角色,從中衍生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包括貿易、物流和金融業。為此,新加坡盡力與全球的市場、資本和人才網絡接軌。
新加坡建國初期,在缺乏天然資源的條件下,被迫集中精力逆境求生。幸運的是,從建國以來,我們便有充滿遠見且強而有力的政治領導團隊,來規劃新加坡的發展道路;其次,我們的先驅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了很多犧牲,將集體的長遠利益置於個人與族群的狹隘利益之上。當然,我們也很慶幸,區域內的鄰國和世界各地的經濟夥伴,都把自己視為我們這個城邦小國的繁榮持份者,願意與我們展開合作與往來。
香港與新加坡的相似之處,導致一些媒體經常側重兩個城市之間的競爭關係。事實上,這種表述往往忽視了我們之間的合作關係。即使雙方在某一些領域存在競爭,這種競爭也是良性的,推動彼此做得更好。藉此,我們增強了整個亞洲地區的價值。比如在金融業,兩者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雙邊及多邊論壇上就監管、風險管理等課題都進行着良好的交流與合作。在公共治理方面,雙方長期以來都從互相學習中得益。當某一方面臨治理問題時,就會很自然地觀察對方的處理方式,得以尋找解決方案,當中包括公共房屋、交通、醫療保健、人口挑戰等諸多領域。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與特區政府的官員常說,「一加一大於二」, 來強調優勢互補與合作雙贏的理念。今年七月,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新加坡定為東南亞之行的首站,就是肯定雙方在相互合作中達到雙贏效果的最佳體現。他與李顯龍總理、黃循財副總理和王瑞傑副總理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會談。雙方一致同意在後疫情時代加強雙邊交流與合作,包括恢復常任秘書交流計劃。就在短短的幾個月後,雙方就重啟了這項交流計劃。這一周,新加坡的常秘代表團就正式到訪了香港,與特區政府的團隊進行交流。
優勢互補 合作共贏
新加坡與香港擁有許多優勢互補的潛能。香港正在致力於深化與內地的融合,打造成為大灣區和內地市場的門戶。另一方面,新加坡位於東南亞的中心,與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保有密切的自由貿易協定和經濟夥伴關係網絡,在迅速發展的區域經濟架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關數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簡而言之,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無限的經濟動力與潛能。它有着8,700萬的人口和1.7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相當於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另一方面,新加坡是亞細安(東盟)的經濟樞紐,擁有6.6億人口的亞細安(東盟),有着年輕的勞動力,其中產階級亦正不斷增長,預計到2030年將佔人口的50%。
作為亞細安(東盟)的創始成員國之一,新加坡致力於促進地區穩定並推動地區經濟增長。 香港雖然不是亞細安(東盟)成員國,但同樣與亞細安(東盟)國家保持緊密的經濟聯繫,而亞細安(東盟)是香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近年來,香港致力爭取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新加坡與一些其他亞細安(東盟)成員國也紛紛表示支持。
我們的雙邊經濟合作關係不言而喻。新加坡是香港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和第七大外來投資國,而香港是新加坡的第五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投資目的地。亞細安(東盟)是香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在亞細安(東盟)成員國當中,新加坡是香港的首要貿易夥伴。除了經濟領域之外,新加坡和香港還在人文、教育和金融科技等許多方面都有合作。 這些交流對我們之間在公共部門,企業界與民間的互動注入了更多的元素。
以民間關係為例,在香港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新加坡人大約有2萬多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外新加坡人社群之一。雖然數量不多,這個社群卻積極地參與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為了表達對香港經濟復甦的支持,在港的新加坡人社群上周就於中環街市舉辦了一場以「夜市場」 (Pasar Malam)為主題的新加坡文化節,與「香港夜繽紛」活動相呼應。許多市民趁這個機會體驗了新加坡的美食、表演和遊戲直到夜深,為香港作為「不夜城」的聲譽作出了貢獻。這一次新加坡文化節的成功證明了兩地之間牢固的民間關係。
新加坡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內地龐大的經濟腹地,亦經營自己獨特的資本主義市場體制。隨着我們逐漸步出新冠疫情時代,新加坡和香港都正準備迎接經濟復甦的新篇章。猶如香港官員亦時常說道,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階段。
當然,挑戰與機遇往往是並存的。全球經濟正面臨地緣政治緊張、宏觀經濟條件不穩定和保護主義崛起的衝擊。多邊貿易體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世界各地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日益抬頭。根據目前趨勢,全球多邊體制可能面臨更大的區塊化。作為小型、開放和外向型的經濟體,新加坡和香港可以共同努力,為加強全球貿易體系貢獻一分力量。而在對內的公共治理方面,雙方也可以相互借鑒,加強各自的社會資本,以達至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面對日益加劇的收入不平等和顛覆性科技對社會的衝擊,需要更新社會契約,加強人民之間以及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對於這兩個城市來說,政府如何在這個新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會是一項挑戰。新加坡亦準備好與香港在這個過程中攜手合作。這將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旅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