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對於2023年香港學生TSA表現下滑,多名教育界人士直言,受三年疫情影響,即使有安排網課,但學生學習進度方面仍然大打折扣,加上考試次數減少也降低溫習動力,評核表現亦有所下跌,其中小六生家長支援相對較少且自律性較低,影響亦較大。不過他們亦強調,復常後為學生追趕學業固然重要,但亦要顧及其精神健康,避免因「猛進」進度而令學生過度受壓。

提升課堂趣味性更勝於「猛進」

新界校長會主席、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疫情是導致學生於TSA表現下滑的最大「元兇」,「疫情令學校整個學習模式都轉變了,從停課到網課跟面授課堂交錯,教師的課堂管理難度大增,即使知道學生的學習弱點、盲點亦較難跟進,令學習內容大打折扣,學生的應試能力亦難免下跌。」

對各級學生中英數基本能力達標率大幅下跌,朱偉林指,那說明了學校有需要作補救,但學校及家長亦應注意,讓學生在學業和精神健康兩方面取得適當平衡,避免給學生施加太多壓力,「當然在小學、初中階段都需要提供補充和支援,但現實上學生都要學習現有年級內容,實際上是難以一一補回過去學得不好之處。」

朱偉林強調,從教育專業角度,相比要讓學生短時間內「猛進」進度,更應該提升課堂趣味性,訓練學生思考、分析,培養自主學習。他表示,理解不少家長都期望子女學習更多知識,「但同學是否『食得落』,又應該『食幾多』呢?」

世界各地學生成績因疫情下降

他認為,不少學生都明白自己學習有不足,作為師長需要了解學習是終生的,所以「提升他們的動機、態度才最重要」,呼籲家長們勿單純以個別考試、中英數主科去判斷學生好壞,而要接受並鼓勵學生多樣性。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教聯會副會長朱國強回覆香港文匯報時表示,疫情期間香港停課時間較不少地區和國家長,難免影響學生整體成績,「尤其長時間戴口罩下,不利語文學習。」惟他同時指出,世界各地學生成績亦同樣因疫情下跌,認為無須過於為今次結果憂慮,「始終疫情幾年時間,都要些時間慢慢追回進度,」強調疫情過後,不少學校都已努力追趕課程,「但都要睇住學生壓力,在應付到的情況下才去做改善。」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數據研究中心教授、基本能力評估及評估素養統籌委員會名譽顧問侯傑泰接受傳媒訪問時提到,對於疫情下網上學習的變化,相比小三生較多獲家長協助及中三生較自律,小六生適應情況或較差,致令能力達標率跌幅更顯著,但他相信這批學生經過幾年應可慢慢追回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