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 博士
港元與美元的聯繫匯率於1983年開始實行,至今已有足足40年,運作暢順。
1983年,英國政府代表到北京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得到非常明確的信息,就是香港一定要回歸祖國。消息傳出的那一天,港元兌美元匯率急跌,由1美元兌大約5港元一口氣跌至1美元兌超過9港元,幅度驚人。當時英國政府會同港英政府進行緊急布局,制定聯繫匯率,以1美元兌7.8港元為標準。聯繫匯率的制定機制,是香港所有發鈔銀行每印行7.8港元時,必須向政府繳付1美元為擔保抵押。換言之,香港市面流動的鈔票全部有美元為後盾,有百分百美元保證。當時,港英政府收取了這些美元,主要是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收取利息,也當成外匯儲備。
聯繫匯率從1983年至1997年表現一直相當穩定,沒有面對任何挑戰,直至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國際大鱷索羅斯首先狙擊泰國貨幣泰銖。那個年代,亞洲各國也採用類似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各國貨幣兌美元的匯率基本上不變。但是,這些國家並沒有完全跟足香港的方法。香港的方法最重要的特點,是大部分鈔票由發鈔銀行印行,每印7.8港元的現金,必須向政府繳交1美元,以保證所有港元鈔票都得到百分百美元儲備作擔保,也就是說,即使所有持港幣者同時想把手上港元換成美元,政府都有能力支付。但是,亞洲其他國家的鈔票,都由政府印行,政府開支過度,只好大量印刷鈔票應付。
港元有百分百美元保障
索羅斯深明此理,他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不久大舉拋售泰銖,泰國政府只好不斷沽出美元買回泰銖以維持匯率。但是,到了7月2日,泰國政府終於宣布失敗,庫存的美元已不夠應付國際大鱷的狙擊,亞洲金融風暴由泰國開始相繼席捲至韓國、印尼、日本、馬來西亞,多個亞洲國家的貨幣相繼大幅度貶值,導致這些國家出現政治動亂,有經濟學家稱之為「美國人在進行剪羊毛的遊戲」。港元在當時也成為狙擊對象,傳媒天天唱淡港元,都說剛成立的香港特區政府守不住也不想守住聯繫匯率制度,但特區政府決定堅守,同時強調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保證所有港元鈔票有百分百美元保障。
國際大鱷多次進攻狙擊港元,無功而還,最後放棄,改為狙擊香港股市,但在特區政府「打大鱷」行動中,大鱷輸得一敗塗地,特區政府全勝,並取得大量在香港上市的恒指成份股股票,這批股票就成了今日盈富基金的基礎。
從1997年至今日,西方國家多次嘗試狙擊聯繫匯率,在每次美元匯率兌世界各國主要貨幣走強的時候,都會出現狙擊港元聯繫匯率的動作。
狙擊聯繫匯率不切實際
香港聯繫匯率並非1美元兌7.8港元釘死不變,而是允許小幅度的變化,可以是1美元兌7.85港元,也可以是1美元兌7.75港元。當美元匯率處於強勢,且美元利率高於港元時,就會吸引金融機構賣出港元而買入高息的美元收息,導致美元兌港元步向7.85的最高極限,這時候市場就會出現類似「香港聯繫匯率快要守不住」這些別有用心的言論。去年,港元兌美元就多次迫近7.85的水平,當時這些聲音響遍金融圈。
近期,美國通脹數據緩和,市場估計美元匯率會走強,港元兌美元的最新匯率就達到1美元只能兌7.79港元的強度,越過7.8的中間線。在港元走強的同時,美國有政客,即國會裏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於年度報告中指香港金管局在保持聯繫匯率制度方面有壓力。很明顯,這批政客完全不明白聯繫匯率的運作而說三道四,發出奇怪的言論。實際的形勢是最新的港元兌美元匯率已高於中間參考值,美元兌港元正在貶值而美國政客都在這個時候說香港金管局正在面對保持聯繫匯率的壓力,市場數據已經給這批政客提供了無情的笑聲。
經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少國際大鱷也知道狙擊聯繫匯率是不切實際,但缺乏知識的政客卻在此時唱衰聯繫匯率,相信已志不在聯繫匯率,而只是借題抹黑中國、詆毀香港特區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