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團了解英德連樟村的整體建設和規劃情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參訪團走訪英德連樟村 了解產業幫扶精準扶貧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帥誠 清遠報道)11月14日,2023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廣東省高質量發展主題參訪調研團來到清遠英德市連樟村。六七年前,連樟村還是一個省定貧困村,通過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村集體收入從2017年的不足5萬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022年的15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萬餘元增長到2022年的2.14萬元,人居環境亦有質的提升。一眾華媒高層參觀後表示,連樟村導入符合當地地域特色和優勢的產業,引導村民通過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實現了脫貧致富,中國鄉村振興的很多經驗做法,很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未來將進一步向海外推介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

201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來到了連樟村。

村集體收入4年增13倍

他強調,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連樟村村支書陸飛紅向參訪團介紹,自此開始,連樟村結合地域特色和勞動力條件,大力興辦大棚蔬菜基地、扶貧車間玩具加工點、擴大麻竹筍生產和西瓜、紅心番石榴等種植項目。變「輸血」為「造血」,扶貧攻堅迅速取得成效,2021年9月,連樟村51戶123名貧困人員全部脫貧,村集體收入4年增長13倍。

村委展廳內,一張村民陸奕和的2021年收入情況表格,參訪團成員紛紛駐足查看。麻竹筍銷售收入2.1萬元、黨校務工4.2萬元、大女兒陸惠欣務工3.96萬元、分紅1.5萬元、政策性補貼2.8萬元……作為曾經的貧困戶,陸奕和2016年的家庭年收入只有3.3萬元,但到2021年家庭年收入達到了15.2萬元,增長近5倍。眾華媒高層對此嘖嘖稱讚。

無公害蔬菜供應香港

乾淨整潔的村道、環村小溪河水清澈見底、村口即是草莓種植園,村民坐在家門口售賣特色農產品,在連樟村裏的所見所聞,令參訪團成員們驚喜不已。連樟村大棚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在現代化大棚種植技術下,蔬菜、瓜果不添加任何農藥和催肥劑,產業園也因此申請到了供港資質。採摘、包裝後,經第三方物流抵達香港,只需要兩三天時間。

抵達後不久,一支龐大的遊客隊伍出現在連樟村環村通道上,他們一邊參觀,一邊在街邊兩旁沿街擺賣的小店購買農特產品。參訪團成員紛紛與旅遊團成員攀談起來。原來,他們來自廣東韶關,通過旅行社報名,來到連樟村旅遊。一個被群山環抱的小山村,能吸引這麼大體量的遊客團體,有華媒高層連稱「不可思議」!

與村民促膝長談「脫貧致富」

品嘗完連樟村可以帶皮吃的西瓜後,美國《華興報》社長程汝釗十分激動,對於連樟村乃至清遠市、廣東省在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中取得的成績,由衷感到高興。他還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在山東濟南郊區當知青,住的房子裏放着一缸醃菜,大家每天就着醃蘿蔔醃白菜吃飯,「吃完米飯時,蘿蔔白菜還沒吃到一半,因為碗裏的醃菜水太鹹了,實在難以下嚥。如今,中國不僅整體脫貧了,而且建立了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機制,讓人欽佩」!

《美中頭條》董事長謝忠與村內商店的村民售貨員聊了很久,對於村民收入增長、生活條件改善有了更直觀的了解。「美國地廣人稀,土地開發條件優越,農業很發達。而據我了解,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資源難以利用。連樟村這種看起來像是『窮山惡水』的地方,都能實現對外輸出農產品,農民收入大增,令我沒想到,中國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非常了不起!」謝忠說。

家門口就業模式非常好

馬來西亞《亞洲時報》業務發展董事張嘉宙說,看到村民可以常年在家門口工作,不再依靠政府「輸血」,而且企業還產生稅收,助力當地經濟發展,這種鄉村振興模式非常好。

「馬來西亞農村也有有機肥,但沒有形成上下游產業鏈,村民少量的有機肥只夠種菜自己吃。我覺得馬來西亞同樣可以這樣操作,結合本地特色建設蔬菜大棚,讓農民常年有收入。」張嘉宙說,未來,他會考慮與馬來西亞當地政府對接,組成農業考察團,到連樟村這樣的地方參觀,借鑒中國在鄉村振興中有益的經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