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濯水鎮傳統美食眾多。好戲三,傳統飲食,別有滋味。米豆腐、搾海椒、油茶湯等都遠近聞名,而名頭最響的是綠豆粉。綠豆粉以綠豆、黃豆、大米為原料,經泡、磨、烙、燙四道工序精製而成。它是一道既能當菜又能當飯的古老食品,宋代陳達叟《本心齋疏食譜》即有記載:「綠豆粉也,鋪薑為羹。碾碎綠珠,撒成銀縷,熱蠲金石,清澈肺腑。」濯水綠豆粉以色澤清爽、質地綿軟筋道著稱,亦炒亦煮,入口麻辣鮮香,回味悠長,其製作方法已被納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米豆腐並非「豆腐」,而是大米、玉米加入少量黃豆,經淘洗浸泡後磨成漿,以食用鹼熬製,冷卻成塊,形似豆腐。成品色澤金黃,穀香濃郁,入口柔嫩細滑。食用時以涼拌為主,也有下火鍋的。通常是將米豆腐切成片或丁,拌以榨菜末、酥黃豆、炒芝麻、花生碎以及辣椒、蔥花、蒜蓉、生抽、食醋等佐料。辣椒醬是主打調料,與米豆腐適配的辣椒醬花樣繁多,如青椒醬、油辣醬、豆豉辣醬、蒜蓉辣醬、香菜辣醬、山胡椒辣醬、折耳根辣醬等,無不讓你心生嚮往,味蕾蠕動。
搾海椒的主要原料是紅辣椒和玉米粉,也可用大米粉代替。將新鮮紅辣椒洗淨切碎後,濾掉多餘水分,加入適量鹽和其他調料,與玉米粉按1:1.5的比例拌勻,放入陶瓷容器中醃製至少一周,起罈蒸熟即成。榨海椒是下飯神器,也是百搭之王,除了直接食用,還可與臘肉、肥腸、酸菜等一起炒製,皆妙不可言。
油茶湯是土家族的傳統特色美食,製作方法精細,用料考究,主要食材包括黃豆、花生、核桃、芝麻、脆哨、茶葉、菜油等。一碗滾水油茶湯下肚,酥脆潤滑,口齒留香,神清氣爽。當地人喜愛油茶湯,有時一日三餐都喝,也作招待客人的小食,甚至把奉茶作為禮儀。
除了風味獨特的各種食品,泉孔酒也是濯水一絕。渝東南一帶流傳着一句民諺:黔江豆腐酉陽酒,這裏的「酉陽酒」正是濯水泉孔酒,緣於當年濯水屬酉陽土司管轄。泉孔酒因採用泉孔龍洞水釀製而得名,屬傳統清香型小灶土酒,酒香純正,酒味甘冽,酒性平和,與味道偏重的土家菜餚相生相剋,調和口感,使蘊含其中的精華得到充分釋放。
好戲四,田園花圃,如詩如畫。濯水古鎮兩水交匯而成三江六岸,山水相依,屋舍儼然,花草樹木,生機勃勃。山青水秀之中,是成片的田園濕地。古鎮有景區名「濯水花田」,其間蘆葦成叢,綠草如茵,垂柳映水,鮮花盈道,旖旎風光搖曳生姿,撲面而來。總面積兩百多畝的花田,分樂賞花海、樂享花海、樂遊花海三大區域,數十個品種的觀賞花草,隨風搖曳,奼紫嫣紅。而且,花田旅遊不只做單一的花海景觀,還深度挖掘多樣化的度假理念。無論是自行車騎行系統的引入,還是一些主題公園如星空花園、兒童樂園的設置,以及花藝DIY的開發,都讓遊客收穫了別樣的賞花體驗。花田每個部分都與風雨廊橋相通,沿寬寬窄窄的木梯走下去,小徑縱橫,供遊人休憩的木台長椅隨處安放,非常適合靜心慢遊。
好戲五,酒店民宿,悠哉樂哉。奇絕的自然風光,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建築風格,為酒店民宿提供了合適土壤。古鎮的民宿產業近幾年發展較快,長短租結合,以前每晚80多元的房間現在賣到了每晚600多元。濯水民宿大多是本地人開的,家庭氛圍濃厚,食材地道,以家常菜餚為主,豐儉由人,而且事無鉅細,諮詢起來很方便。各種房型都有,節假日小住幾天,可放鬆身心。逢旅遊淡季,遊人少而凸顯了自然景致,租金又便宜,不妨來這裏長住一段時間,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好戲六,服裝租賃,爭奇鬥艷。不曾想,濯水古鎮的服裝租賃生意居然大火,各種民族服裝和流行服飾以平常每小時20元、節假日每小時30元的價格出租,頗受歡迎。Cosplay活動的流行,正好借助古鎮的好山好水推波助瀾。通過服裝、道具、化妝、造型等方式,對動漫和遊戲作品中的角色或劇情進行現實還原,在民族特色鮮明的地區更能展示魅力。有了漂亮的服裝,藝術攝影、街頭素描也借勢而來,成為古鎮旅遊的又一道風景。
好戲七,百般風情,匯於夜市。以上種種,皆因夜市經濟的興起而獲得了一種放大效應。入夜,在古鎮燈光秀的裝點下,火樹銀花,薄霧微雲,周遭山水變得有些夢幻,美景、美食、美人交相輝映,遍地激情彷彿被篝火點燃,詩和遠方的念想,在夜空裏瀰漫開來。我站在風雨廊橋上扶欄遠眺,街市的擁擠和喧囂,江面五顏六色的燈光,不時駛過的彩舫,與天邊清冷的中秋月形成一種對照,也形成一種互補。想來,那不正是經濟與文化的互補,現實與歷史的互補,生活與詩意的互補!
滄浪滔滔為濯水 清風縷縷自逍遙
老街小吃香飄過 火樹銀花霧繞繚
但見眾人皆得意 復看遍地盡妖嬈
不知誰引中秋月 欄外孤懸風雨橋
古鎮旅遊,漸成規模,不過目前還主要集中在周末和節假日,平時客流量並不大。如果假以時日,慢慢培育,保持特點,維持熱度,或許可望成為一個具有恒常流量的網紅打卡地。結果如何,市場的內在需要固然重要,對當地官員的眼界和行動力也是一個考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