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商戶抱怨電子支付平台收費「小數怕長計」,令商戶對安裝電子支付卻步。香港智慧城市聯盟資訊科技管理委員會主席龐博文指出,香港電子支付平台的市場策略予人「未見官先打五十」印象,商戶未體驗電子支付的好處已被各種收費嚇怕。他認為,電子支付平台的潛在盈利並非區區幾個百分比手續費,只要把市場做起,平台能透過紀錄用戶的消費模式去收集大數據,有助商戶進行市場推廣,他建議電子支付平台提供大數據分析,提升商戶安裝的誘因。

租機改為「零蚊借機」

目前安裝收款終端機的平台已由「租機」改為「借機」,只要求商戶支付一二千元按金,之後每完成100元交易,平台收取1.5元至3元的手續費,變相是「零蚊借機」,但部分商家對按金的做法仍有保留。

在上環開設粥麵店的陳小姐至今仍只收現金,拒絕安裝任何電子支付終端機,理由很簡單:「與其將錢放在人家口袋做訂金,不如擺在自己荷包。」因此,她會在收銀櫃前貼上大張告示,表明「只收現金」,「客人都樂於配合,不會因為沒有電子支付就不來幫襯。」

科藝電腦系統總經理黎永成透露,平台1.5%至3%的手續費對於大額交易仍是負擔,舉例客人購買價值逾8,000元的手提電腦,商戶向平台最多支付240元手續費,故有時他會鼓勵客人以現金交易,並提供數十至一百元折扣優惠。

推增值服務擴大商機

龐博文指出,電子支付平台所收集的大數據極具商業價值,有助商戶進行市場推廣策略,「現金無論多方便都無法提供這些增值服務,支付平台在搶市場時除了研究減免手續費,也要向商戶提供增值服務,例如為商戶提供大數據,或者在平台刊登商戶的推銷廣告,擴大商機,令商戶熱衷使用電子支付平台,不會在乎區區百分之幾的手續費。」

YedPay聯席創辦人及營運長戴錦瑜認為,要吸引商戶安裝電子支付收款系統,用手機程式作支付工具,將是未來大勢所趨。

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分析,內地把握了疫情間市民抗拒接觸現鈔的現象,電子支付平台搶攻市場,關鍵離不開應用場景多。他舉例說,內地支付平台容許商家將從客人所收取的付款金額用於訂貨結算支付,而不是只向商戶收取使用平台的手續費,靈活性大增,也打通營商環境,故建議香港的電子支付平台創造能支援買貨及賣貨的付款平台,才會吸引更多人使用。

尚海龍建議特區政府參考澳門的做法,將消費券的使用方法限定為「多次重複使用」,即每日限定使用一個小量金額,例如每人每日上限200元,讓市民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使用電子支付,逐漸養成習慣,「澳門現時使用電子支付的比例比香港還要高,幾乎人人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