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過去我們受教育,總是被教導要敏銳精煉,知覺精細,反應快,如此才具備成大事的基本素質。然而到了近年,社會文化又提倡「鈍感力」,主張人們養成樸實不敏的性格,不要那麼鋒芒畢露,什麼都往心裏去,不妨表現遲鈍一點,降低自我防衛性,遭遇挫折和困難時就能更為從容,不會反應過激,泰然接受人生的不確定性。「鈍感力」的概念,在提供了一種全新生活觀的同時,其語義也被上升到了一個哲學的高度。
「鈍感力」一詞源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著作《鈍感力》,與過去流行的「難得糊塗」其實一脈相承,是在主張一種中庸之道。其源頭,都來自於人的內心渴望與實際獲得、以及社會界定之間的一種人性糾纏。各歷史時期的智者都認為,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想去尋獲內心的平靜安穩,方法是錯誤的——幸福不是被找到,而是須由自己營造出來。所以不同的名詞概念背後,本質上都是殊途同歸,試圖為人們提供一種更輕鬆面對挑戰和困難的技巧,努力實現更有人情味的生活。
但「鈍感力」更符合現代情境下的敘事。英國學者彼得·圖爾欽近年提出一個「精英過剩」概念:「一個社會產生了過多的超級富豪和高學歷人士,而沒有足夠的精英職位來滿足他們的抱負。」很多現代人都必須面對人生沒有達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感。「鈍感力」對於所有自感被忽視、沒受到應有尊重的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社會療法。因為一個人不能強迫社會和他人都看到自身的價值,只能控制怎樣看待自我,以及自己對群體和世界的看法。思維適當鈍一點,反應慢一點,對待負面評價如東風過耳,可助人培養健康自尊,取得內心平衡並獲得成長,對個人幸福感的提升大有裨益。
美國恐怖奇幻小說作家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早年給雜誌社投稿,編輯出於個人偏見不喜歡他的作品,常找借口讓他修改或者直接拒用。史密斯自小身體羸弱,又羞澀內向,受同齡人欺負霸凌,使他養成了坦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面對挑戰也始終保持平和心態的克制自我。正是這種有益的「鈍感力」,令他對拒稿一直看得很開,堅持寫作。後來著名奇幻小說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看不下去,為史密斯出頭呼籲,史密斯的一系列小說才得以發表。史密斯由此成為「《詭麗幻譚》三傑」之一,雜誌也收穫了眾多的新讀者,上演了一個互相成就的故事。
現代人適當培養「鈍感力」,有助於尋求安靜的自我,不在負面情緒上投入過多時間和注意力進行防衛。同時也學會深刻地看待世事,懂得用耐心關懷的眼光去包容他人。「鈍感力」雖然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但自我越是寧靜的人,往往也越容易達成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