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沒有,有些俗語,廣東話和普通話並不一樣,是跟地理環境有關?

以前在北京常聽到「車到山前必有路」,但是到了香港,更常聽的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了。普通話也有「船到橋頭自然直」,但是為什麼北京人很少用呢?因為比起南方,內陸地區山多,河流、湖泊較少,人們很少見到船,所以很自然地多用車而少用船做比喻了。

廣東話「爛船都有三斤釘」,北方人習慣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是這個原因。北方沙漠裏才有駱駝,北方人用牠來比喻不奇怪;而在南方,更常用的交通工具是船。

還有「蘇州過後冇艇搭」,普通話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北方地區不是大山就是大平原,交通工具是車馬。看古裝片,路人在路邊小店歇腳之後繼續趕路,除非走回頭路,否則一旦經過了這個村落,也就差不多等於告別了這個小店,所以說「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

又比如廣東話說:「各花入各眼」,普通話會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廣東話說:「池中無魚蝦自大」,普通話會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兩句多少也反映了語言與日常所見,以及生活經驗的關係。

很有意思吧,這是不是體現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意義?一方水土,還孕育了一方的語言呢!

◆ 內容由畢宛嬰女士提供、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