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古代中西交通及文化交流的著名人物有不少,使者身份的有張騫、班超、周達觀、鄭和等,僧侶則有法顯、玄奘和義淨等,其中筆者最為敬佩和欣賞的是張騫。
張騫的事跡詳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及《漢書·西域傳》,他在漢武帝初年擔任郎吏,即皇帝侍衛之職。漢武帝雄才大略,以尊孔崇儒、大興禮樂代替漢初以來沿用近70年的黃老清靜無為治術;而對匈奴亦放棄和親,改為主動攻伐。漢武帝多次徵求出使月氏,以便與之結盟,東西夾擊匈奴的使節;經過數月,張騫願意為正使出使。
出使十三年 艱苦不忘使命
張騫兩次出使,以第一次最為艱巨和重要,而經歷時間亦頗長,從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6年,歷時13年。這次出使,事前要面對兩大難題︰一方面前往西域的主要通道,即河西走廊,為匈奴所盤踞,另一方面漢室對西域情況的了解近乎一片空白,要尋找一個只知向西遷逃的月氏族,談何容易?。
果然張騫一行百餘人一出隴西,踏入河西走廊,即為匈奴所俘獲。此後多年在監控下,負責看管牛羊馬匹等工作,其間亦在匈奴人安排下娶妻生子。若是一般人在異地生活十年,而且成家立室,早已打消繼續出使月氏的念頭。正當匈奴人認為已逐漸同化張騫,對他的監控大為放鬆時,他糾集了三十多名隨從,乘夜逃離,一直往西行。由此可見他具有堅毅不屈的心志和精神,一直無忘初心,誓要完成武帝交託的使命。
逃離匈奴後,要面對浩瀚的塔里木大沙漠,帕米爾高原的崇山峻嶺,其間多次缺水缺糧,飢寒交迫。不過他在逆境中一直堅持信念,不畏艱辛,絕不氣餒,終於抵達已定居於現今中亞烏茲別克一帶的大月氏王國。由於大月氏無意與漢結盟,一年後張騫決定回國,當抵達河西走廊時再度被匈奴俘虜,幸好一年後匈奴內亂,張騫才得以乘亂逃回中土。
若就原先出使的目的,即希望大月氏與漢結盟攻擊匈奴,張騫的任務可說是失敗的,但他於出使大月氏的往返過程中,不忘記錄西域的山川地理,諸國的風土民情,物產經濟等,特別是中亞幾個較大的國家,如大宛、大月氏、大夏、烏孫、康居的狀況,令漢廷的世界觀大為開闊。
再者,張騫的往返路線,可說是開啟和奠定古代絲綢之路的雛形,此後中國與西域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於武帝晚年已呈現「殊方異物,四面而至」的景況。
綜言之,張騫的成功和貢獻,主要在於他具有堅毅不屈、不怕艱辛、堅持信念的意志精神。而「博望侯」之名不足以彰顯其優點。
◆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