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聞吾過之齋」落款
◆王步青花靈禽春夏秋冬四屏。(圖片來源:北京保利)
◆民國王步墨彩開光山水紋方瓶

在拍賣場上,最受追捧的瓷器往往都是出處明確、來源清晰、出身高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官窯名品,因此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往往會認為官窯瓷器必然遠優於民窯出品,而這種印象亦反映在最終的拍賣價格之上。

其實,委託民窯承擔御用瓷器燒造任務的做法,一般認為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間。《江西大志·陶書》中記載到:「舊規本廠凡遇部限瓷器,照常燒造,不預散窯。惟欽限瓷器數多限逼,一時湊辦不及,則分派散窯,擇其堪用者湊解,固一時之權法也」。而清康熙之後,「官搭民燒」逐漸演變成固定的制度,並向「盡搭民燒」轉變,從而促進了民窯的製瓷技藝發展。

因此,當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在二十世紀初結束時,為封建帝王所「獨享」的製瓷技術得以在民間流傳,並使得民國瓷在我國瓷器史上亦發展出一個小「黃金期」,景德鎮更是湧現出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一批陶瓷大師——他們乃御窯廠停燒以後部分流落到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的高手,八位分別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及劉雨岑。其後此名單不斷壯大,及至第三代出現了一位後人稱之「青花大王」的大師,名為王步。

王步的瓷器創作從1907年時年9歲起直至他病逝於1968年,跨度62年,作品繁多,尤以青花出彩。其晚年的作品常署款「陶青老人」,齋名為「願聞吾過之齋」。筆者亦收藏有兩支王步出品的「墨彩開光山水紋方瓶」,四方形長頸瓶,矮圈足,通體施醬釉,腹部四面開光以墨彩繪山水畫,表現出陶瓷大師王步豁達、高潔的雅量,底部有「願聞吾過之齋」款識。

而王步的青花製品則更為著名。2011年北京保利的秋拍會上,一套「王步青花靈禽春夏秋冬四屏」以2,701.5萬人民幣成交,價格趕超部分清代官窯出品。因其精細的繪畫融入了王步高明的青花「分水」技法,讓青花料在胚體上以濃淡分明的層次,仿照國畫中「墨分五彩」的技藝引入「料分五色」的青花畫法,將寫意灑脫、剛柔並濟、空靈幽遠、恢宏蒼勁等意境,通過細膩的筆觸生動呈現,藝術效果十分值得細究。◆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