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個角色很受讀者歡迎——有大理王子身份的段譽。在史書上確有一位第十六代皇帝段正嚴(又叫段和譽,乃段譽的原型),正是繼第十四代皇帝段正明,和第十五代皇帝段正淳之後登基,這又似乎和小說情節有部分脗合了。
在《天龍八部》中,段譽樂觀豁達、胸襟廣闊,卻有赤子之心。他陰差陽錯下學得絕世武功「六脈神劍」,卻「時靈時不靈」,非常逗笑。他有成人之美的善良心腸,又因懷着對美貌女子崇敬之心而學得「凌波微步」,之後往往靠這套輕功救命。有人說他這性格有如《紅樓夢》之賈寶玉,段譽也正正有着賈寶玉的「癡情」,令很多女子傾心。
段譽先後與武功蓋世的喬峰和奇人異士的領袖虛竹結義為兄弟,但舊版結局只交代他帶着傾心癡愛的王語嫣回大理繼位,而歷史的真相就不是那麼浪漫。
身為段譽原型的段正嚴在位39年,繼段正明和段正淳之後出家,卻不是在人生輝煌的時候看破紅塵富貴、急流勇退,而是因為四個兒子爭奪皇位、明爭暗鬥,把整個朝廷弄得紛亂不堪。為求安寧他才披上僧衣,甩手而去。
大理國舉國崇佛
大理國的歷史,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937-1094) 史稱「前理」,後段(1096-1253) 史稱「後理」。中間有兩年空缺,是因宰相高升泰篡位,改了國號為「大中」,他在位未足兩年就去世,其子即還政段氏。而大理國先後有22位皇帝,其中竟然有10位出家為僧,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少見。這10位出家為僧的皇帝中,在位最短的僅一年,最長的有39年。
在史冊中找找,皇帝出家的原因有很多。有人以為是皇帝不愛江山也不愛美人,只愛紅魚青罄,也有人以為是不愛榮華富貴,只求青燈古佛,這些都「浪漫化」和「合理化」了。
根據大理國的野史記載,民間有一首流傳甚廣的民謠:「帝王出家,隨臣一幫,嬪妃一串,素裹紅裝。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皇帝出家並非真心,由此可見一斑。
縱觀大理國的帝王史,只有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叔父段思良逼迫退位為僧的,這有明確記載;其餘9位都被當作自願出家、一心向佛的楷模。《天龍八部》說段正淳未登帝位就死在「四大惡人」之首的段延慶和慕容復之手,乃是小說家杜撰,事實上他也做了12年皇帝。
不過,值得研究的是,自第十三代段壽輝開始,至第十七代段正興,竟一連五代皇帝均選擇出家。大理段家真的一點也不貪戀權力和富貴嗎?如果仔細查看,大理國雖世代為段氏江山,可是有160年都是由高家世代把持朝政。段氏若要翻盤,那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要殺得血流成河,千萬顆人頭落地。
幸好,大理舉國崇佛敬僧,就給皇帝留下了體面退位的台階。況且大理皇帝出家仍享榮華富貴,又受尊崇,只是沒有政治權力而已。
於是,在高家掌握實權期間,個性軟弱的會找個理由主動出家;個性強烈的則多半會被迫遜位去當和尚,反正傀儡皇帝做不做、誰來做都一樣。這樣其實也有好處,大理國國祚316年中,宮廷少有殺戮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點佛性,各種矛盾往往可以用佛家學說來化解,當然也包括權力。
在佛家學說也好,儒家學說也好,都有一個觀念,認為國家福禍當與皇帝的德行有關。在大理甚至認為包括了皇帝的前世今生,都與國家有着因果關係。
國家一旦出現一些災禍的現象,都可能嫁禍於帝王、歸罪於他有孽障纏身,只要他捨身出家,就能免除萬民的災難。所以每聽皇帝要出家,人民百姓只會對他感恩戴德,而不會計較他是什麼原因。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晚年篤信佛教,不近女色、不吃葷,四次脫下帝袍,披上僧衣,捨身出家。可惜每次都被群臣苦諫、親人力勸而重登龍椅,這未免有點尷尬。
大理皇帝出家時有一種情懷、有一種使命感,在崇高尊貴的儀式中,受萬民景仰。反觀蕭衍,結局就悲慘得很,竟被叛將餓死於台城。有人批評他事佛非虔誠,致此悲慘下場。不過亂世君主,以此為依據來衡量未免有點太過嚴厲。
在大理蒼山蘭峰東麓,有個「無為寺」。這裏曾是皇家寺院,10位大理皇帝和15位皇室子弟在此出家。《天龍八部》說的「天龍寺」實際上並不存在,不過大抵也是以此處為靈感來構思的吧。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