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香港復常後,盛事浪接浪重臨。香港旅遊發展局昨日舉辦「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參加者能享受「以單車感受美麗香港」的體驗,吸引逾5,000名市民及旅客參加。活動共設7個項目,最矚目的「50公里」項目由尖沙咀帝國大廈對開起步,行經「三橋三隧」返回尖沙咀衝線。參加者包括香港現役或退役單車運動員、旅客、單車愛好者,甚至一家大小享受「家庭樂」的市民。有參與比賽的單車健兒指出,昨日天氣良好適合比賽,在青馬大橋上看到日出的景色實屬難得體驗;有市民希望未來可增設港島環島甚至過海路段,亦有市民盼日後可以多舉辦更多類似的家庭運動項目。

香港單車節昨日開鑼,「50公里」組別項目率先打響頭炮,賽事途經九龍公園徑、柯士甸道西、雅翔道天橋、佐敦道、連翔道、西九龍公路、長青隧道、青馬大橋、汀九橋,然後折返,經南灣隧道、昂船洲大橋前往尖山隧道後,再經西九龍公路及沿去程賽道返回終點。
「50公里」組別項目於清晨5時20分在尖東梳士巴利道近帝國中心出發。香港文匯報記者於凌晨3時許抵達尖東賽事起點附近街道,已見有多名參賽者提早到場備戰。現場有負責維持車道秩序的工作人員提醒參加者,不要隨便停下來拍照。
接近凌晨5時,已有大批健兒在紅磡繞道排隊等候出發,準備在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海濱起步。在出發前,有參加者指難得可踩單車經過「三橋三隧」,十分期待是次特別體驗。

封路上橋機會難得
現場亦有參加者趁萬聖節將至,悉心打扮參加,其中頭盔是貓貓耳朵裝扮的唐小姐說:「平時都不可以踩單車到此處,這次亦特意封路,實屬機會難得。」去年參加「30公里」組別項目的她表示,今年特地與朋友一起「升呢」挑戰「50公里」組別項目,今年最大分別是天氣沒這麼冷,「去年得攝氏8度,今年比較舒服。」

她的朋友魏小姐更是第一次參加大型單車節活動項目。魏小姐表示,一年前在朋友推薦下喜歡上單車運動,之後每星期都會在啟德跑道公園踩單車,「每次踩完單車,心情都好舒服,很減壓。」她亦認為,單車是一項對女生很友善的運動,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除了可強身健體外,也能對腿部脂肪的消耗有較好效果。
互相帶快氣氛很好
一眾健兒都懷着興奮的心情參與賽事,首名完成項目的車手於早上6時33分抵達位於尖沙咀「1881」對開的梳士巴利道終點衝線,大部分車手則在7時許陸續完成。首次參加單車節的廖先生以1小時40多分鐘完成項目,剛從德國返港的他表示,很高興完成時間較預期快約10分鐘,又指封路後可以暢通無阻地在大橋上踩單車,機會難得,「與一大群人一起踩,互相帶快速度,氣氛很好!」

至於最具挑戰性的路段,已經有兩至三年踩公路單車的廖先生認為,上尖山隧道前路段較斜,但沿途風景優美,又難忘在青馬大橋上看到日出的景色。同時,他原本擔心會下雨,幸好濕度好、溫度好,令整體比賽十分順暢。
郭基煇踩完50公里
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亦有參加「50公里」賽,他賽後指去到20公里後感到有點辛苦,對能完成整個路程感到十分高興,亦好難得很多名人及世界級車手參與,「感謝政府和旅發局舉辦賽事,令更多市民參與單車節。」
旅發局主席彭耀佳表示,今年的賽事及活動充滿國際元素。多個單車項目體現了旅發局透過舉行不同大型盛事,突顯香港多姿多彩的文化,提升香港亞洲國際城市的地位,繼續推廣香港成為首選旅遊目的地。
昨日除了「50公里組」及「30公里組」兩個非競賽項目外,今屆香港單車節重頭戲國際單車聯盟(UCI)1.1級公路賽,有包括內地及香港合共14支單車隊等參加,近百名專業車手經過24個圈長達100公里的激戰後,最終由代表澳洲的JAYCO ALULA隊力壓群雄奪冠。至於「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香港站)公路組」,男子組冠軍由鄭宏軒奪得;女子組由傅詩琪奪冠。

兩位女車神享受作賽過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香港單車隊退役隊員及現役隊員昨日亦有參與單車節,其中「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是今年退役後首度參與比賽,分別在清晨參加非競賽項目50公里賽,其後緊接參加「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香港站)女子公路組」賽事,她表示十分享受今次的活動。在今屆杭州亞運會單車項目奪兩銀一銅的「小女車神」李思穎則首度參與單車節的30公里組賽事,直言首次踩單車經過隧道及橫越大橋,過程中雖然比較大風,但仍然感到十分舒服,且沿途風景亦優美,形容可能是人生唯一一次有機會踩單車登上大橋。

李慧詩:目標到各地比賽
李慧詩昨日完成賽事後表示,大灣區城市挑戰賽的公路賽,原定目標是晉身前8名,但她在賽前並未試過有關賽事路段,而自己上斜較弱,故得知賽道有斜路後,就將目標改為跟隨大隊返回終點,當中繞圈賽由兩圈減至一圈,且終點於斜路尾段,認為具有挑戰性。
她表示,之前已有一段時間暫停訓練,自言今次參與時屬於訓練狀態,現以保持耐力訓練為主,而她十分享受今次賽事,並形容以往在前列位置,現則享受在中等位置,自己目標是到世界不同地方參加比賽,以及到不同地方報讀課程,認識各地風土文化。
李思穎:踩隧橋感覺特別
李思穎本身是公路賽好手,昨日30公里組項目由外籍單車好手首名衝線,李思穎則緊隨其後過終點。她表示,早前曾擔心賽事或會受天氣影響需更改路線,最終可按原定路線進行,而昨日參賽隊伍有來自外國的單車隊,他們雖然不是完全以競技心態參加,但在過程中亦可以學習他們踩單車的姿勢。
她直言是第一次在本港上橋踩單車,「之前參加過繞圈賽,第一次參加30公里組,亦是第一次在香港踩上隧道、過橋,感覺挺特別。今天(指昨日)有些大風,但天氣很舒服,踩單車很舒適,原來在橋上看風景真的很好看,平時真的沒機會上橋,所以今次對我來說是人生第一次,亦可能是唯一一次上橋踩單車。本身頗期待(與父親同場),但起步時爸爸在後面,無機會一起踩,有些可惜。」
另一港隊單車運動員朱浚瑋則與父親一同參加50公里組別,表示自從全職訓練後,已有四五年未曾與父親一起參加大型單車活動,今次感到很開心。他指過程中一直提醒父親要飲水及吃東西補充體力,而昨日志在與父親一起完成賽事,沒有特別追求成績,很高興及難得可在香港參加長距離單車活動,認為三條大橋的建築也很宏偉。
同一地點兩意外14傷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昨日的單車節賽事發生多宗意外,至少釀成27人受傷送院。在「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香港站)男子公路組」賽事,有參賽者在尖沙咀麼地道疑因賽道由三線變兩線,車輪意外觸碰路旁雪糕筒失事翻車,結果導致單車群發生「骨牌式」連環碰撞,釀成14人受傷送院,當中1人傷勢嚴重。意外初期,該賽事仍然繼續,直至約20分鐘後才暫停。單車總會事後表示安排合適,又指國際賽事都會有連鎖式意外發生,不影響日後辦賽。

「骨牌式」連環大炒車
「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香港站)男子公路組」於昨晨10時30分開始,參賽者要在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及紅磡繞道繞八圈,每圈3.7公里。由意外一刻拍攝的片段可見,起步僅約10分鐘到賽事第二圈,即有單車群在麼地道近帝國中心對開發生連環相撞。當中有選手被逼至賽道右方,撞及分隔線的雪糕筒後,衝前約3米翻車跌坐路中以手掩頭,引致約20輛單車發生「骨牌式」碰撞翻側,包括部分因閃避不及撞向前車翻倒,亦有倒地選手壓向已跌坐地上的選手,另有選手急剎車致拋飛。路旁觀眾不禁驚呼:「嘩!大鑊!」
發生意外後,該賽事未有暫停,其他選手只能使用中間的行車線繼續作賽,兩邊均有傷者及救護車。有選手的手、腳、頭及面部均擦傷,亦有人的嘴不停流血。聖約翰救傷隊隊員即場為傷者檢查及包紮,當中有傷者一度暈倒,要用擔架床抬上救護車送院。
第二次舉紅旗 暫停1小時
相隔約20分鐘後,同一位置又再發生意外,有車手倒在路中,此時才有工作人員舉黃旗,其後再舉紅旗宣布暫停賽事,讓救護員分流處理傷者,先後共將14名(16歲至60歲)傷者分送聯合、明愛及瑪嘉烈等醫院治理。約1小時後該賽事恢復,約20名車手完成最後一圈。

另在昨晨7時許,一名參與50公里賽事的男選手,在西九龍公路近長沙灣凱樂苑對開失控翻車手腳受傷,需送明愛醫院治理。醫管局全日在單車節活動中共接獲27人(16歲至70歲)受傷報告,分送伊利沙伯等4間醫院,當中1人情況嚴重、16人穩定、10人治療後出院。
單車總會:不影響日後辦賽
中國香港單車總會主席梁鴻德事後回應指出,「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香港站)男子公路組」的意外屬於偶發性,並非賽道有問題。
他強調今年的賽道設計與以往一致,符合大會要求,國際賽亦經常使用雪糕筒,相信意外不會影響香港未來舉辦國際體育盛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