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文化合璧建築藏經堂。 作者供圖

良 心

在獨克宗,酥油茶和宗教信仰都是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茶文化和宗教文化始終交融發展,是我國最具茶禪一味的地方。這種文化傳承到今天尚未褪色。獨克宗古城裏,四周都是時光遺留下來的痕跡。發亮的石板路上還留有當年馬幫踏下的足跡;金碧輝煌的大佛寺裏搖曳的酥油燈點亮了整個古城。

宗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獨克宗所在的香格里拉,宗教文化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獨克宗地區原始的藏族居民大都信奉苯教。苯教又稱「苯波教」,因教徒頭裹黑巾,故俗稱「黑教」。黑教是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流行於藏區的原始宗教。苯教的活動主要通過巫師來進行。巫師社會地位很高,參政權力也很大,造成與王室的矛盾日益尖銳。公元5世紀初,佛教傳入藏區,得到松贊干布的扶植。從此信奉佛教和苯教的兩種勢力在西藏明爭暗鬥,吐蕃社會的佛苯之爭綿延起伏數百年,導致多位贊普被暗殺。真正使藏傳佛教在西藏成為主流的是吐蕃王朝第37任贊普(公元755年至797年)赤松德贊。赤松德贊是松贊干布的玄孫,傳為金城公主之子。赤松德贊的父親,也就是吐蕃王朝第36任贊普赤祖德贊,因弘揚佛教被信奉苯教、反對佛教的大臣謀殺。赤松德贊繼任大位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支持佛教打壓苯教,特別是安排了一場佛教和苯教的辯論大賽,借辯論證明佛教優於苯教。辯論之後赤松德贊推行禁奉苯教的政令,將苯教典籍悉數毀壞,強制苯教徒改信佛教。赤松德贊全力弘佛後,佛教在西藏佔據上風。但在公元9世紀,因佛權超越王權,引發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開展了一場殘酷的滅佛運動。這場滅佛運動對佛教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但同時也招致社會怨恨,朗達瑪被狂熱的佛教徒刺殺,傳承200多年的吐蕃王朝也因此瓦解滅亡。經過這次滅佛劫難,佛教開始逐漸吸收苯教的優點,努力將自身變身為藏區的本土宗教,最終在同苯教的互相融合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藏傳佛教。

苯教在公元7世紀隨吐蕃勢力南下,開始在迪慶發展。藏傳佛教則在公元6世紀後傳入迪慶境內,7世紀後隨苯教衰落成為迪慶地區主流的宗教信仰。迪慶地區的民族宗教如同其地理環境一樣多元複雜,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在此共生,以藏傳佛教為主的多民族不同宗教在此同存。獨克宗所在的香格里拉更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並存。在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迪慶高原形成了以藏族為主體,傈僳族、漢族、納西族、彝族、白族等多個民族聚居的民族結構和分布狀況。香格里拉全民信教,除主體信奉藏傳佛教外,還有信奉納西東巴教、彝族畢摩教、傈僳族尼扒教、漢族佛道混合教、回族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在藏傳佛教中,有格魯派(黃教)、寧瑪派(紅教)、噶瑪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此外還有少量的原始苯教等五種教派。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藏傳佛教成為迪慶地區最主要的宗教。迪慶的藏民幾乎全民信奉藏傳佛教,一些其它的少數民族也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各族的原始信仰不斷交融,既影響也融合了納西族的東巴教、摩梭人的達巴教、普米族的汗歸教,使他們的原始宗教逐漸藏傳佛教化,同時客觀上也使藏傳佛教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不同表現形態,豐富了這裏藏傳佛教的內存、形態,使之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清朝雍正時期,隨着對迪慶地區的經濟開發,漢族以不同的身份湧入迪慶,有開採礦物的工人、駐紮在迪慶的軍隊、往來貿易的商人等。漢族大規模地進入獨克宗後,也帶來了漢族的宗教文化。漢文化的學堂、文廟、武廟、城隍廟、龍王廟,以及靈官廟和娘娘廟等等,都湧進了迪慶地區。這些建築除了龍王廟外現在均已成為廢墟,甚至早已了無痕跡,但在那個時期代表了漢文化在獨克宗的深刻影響和傳播。獨克宗古城是漢地進藏的首站和重要節點,因而自古就是漢藏物資、文化交流的樞紐,漢藏文化千年以來就一直在此自然交融。漢傳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等漢家宗教文化在獨克宗也有深度的交融和深刻的影響。

在獨克宗古城龜山公園去大佛寺的坡上有一座漢廟。據說漢廟係清朝康熙年間所建,廟中有漢傳佛教的佛像,道教的老子,還有孔子,甚至也有龍王。漢廟是漢藏宗教文化融合的見證。在漢廟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儒釋道文化對這片高原的影響之深。龜山公園東麓還有一座著名的歷史建築「藏經堂」,這裏是古時獨克宗全城藏族議事、集會及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古城藏民祭祀祖先及辦理婚喪宴會等場所。藏經堂始建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是座漢藏合璧式的建築群,主樓高3層,坐北向南,外觀為漢式樓閣抬樑式木結構三重簷歇山頂,呈現漢式斗拱鵠吻飛簷,頂端寶鼎耀目,金碧輝煌,內壁採藏式金剛杵柱,朱門繪彩,璀璨奪目。面闊進深14米,用40根木柱縱橫排列。大殿中央供奉千手觀音像。四壁和樑柱間有精美的藏傳佛教壁畫和雕刻,繪工極精美且富麗,栩栩如生。整個藏經堂是一座漢藏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代表性建築,如虎踞龍盤,氣勢宏偉,是其他藏區罕見的文化交融現象。

多元宗教和諧共處、相互影響、互相交融的格局是獨克宗宗教文化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結果和體現。這種格局與獨克宗長期以來是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密切相關,也是這種和諧共處的多元宗教關係推動了獨克宗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發展。多元宗教和諧共處的原因離不開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和交流。獨克宗處於茶馬古道重鎮,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不同民族之間不斷加深了解和認同。各民族、宗教間的界限逐漸虛化,就形成了獨克宗今天多種宗教文化和諧共存、相互交融的格局。獨克宗多種民族和平相處、多種宗教和諧並存的原因也離不開佛教的包容性。宗教具有一定的社會控制能力,它會影響信徒的道德品質,約束其行為。客觀上也保證了社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