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警入蹕圖》中的錦衣衛。網上資料

筆者今次與大家談談由出身貧農家庭、「以猛治國」的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朱元璋起於元末民變,年幼時曾一度剃髮出家,四處流浪,化緣為生,後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先後掃平其他諸侯,統一南方,後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政權。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擔心子孫無力駕馭群臣,又恐開國功臣功高震主,威脅君主地位,故厲行君主集權。下文將會解說他如何通過各項措施打擊權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使明初的皇帝專制程度與中國此前歷代相比更高,以及探討宦禍出現的原因,如何導致禍國殃民。

明建立之初,是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並由左、右丞相主理,其下再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協作,但後來卻以「擅權植黨」之名處死了中書省丞相胡惟庸,故明太祖借此廢除宰相制度、提升六部以分掌朝政,由皇帝直接統轄,集君權和相權於一身,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政制的一大變革。相制始於秦朝,丞相一職一直輔佐皇帝,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至宋朝相權逐漸被分削,最終取消於明朝。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少數極力勤政的皇帝,但要將宰相管理的事務歸由自己負責,難免吃力,故他也任命了四輔官及殿閣大學士輔贊政務,輔弼君主,雖然如此,這批官員其實毫無實權,只是減輕一下皇帝的工作負擔。若下放權力,豈不是又重蹈覆轍,讓臣下威脅到皇權?

除此之外,朱元璋也是一位十分猜忌功臣的君主,常認為他們會威脅政權,故對不法及跋扈者屢加殺戮,以強化君權。胡惟庸案被殺者有三萬多人,其中涉及二十多名功臣,藍玉案牽連被殺者也達一萬五千人,不少元勳宿將被牽連,連計空印案與郭桓案,這合稱的「明初四大案」已使「元功宿將相繼盡矣」。廢相一事所造成的影響頗深,明成祖即位後,有感國家事務繁多,自己難獨力處理,故選拔數名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獻策,名為「內閣」。但他們雖能預聞機要,卻只是皇帝的顧問智囊,全無統領百官實權。

宦官掌實權 「廠衛」特務「深得君心」

要有效駕馭群臣,強化君主集權,明太祖及明成祖在特務監視上也施行不少措施,使臣民人人自危。錦衣衛原本為負責保衛皇宮的親衛隊,但明太祖特別賦予他們偵察、逮捕逆臣的權力,並直奉帝旨進行種種調查、緝捕、審判以至用刑,不受司法機關約束,使君主能探知臣民私隱。明成祖其後又設立特務機關「東廠」,由宦官主持,與錦衣衛合稱「廠衛」,對臣民可隨時偵察、逮捕、監視、拷問,以除異己。

明太祖雖「以猛治國」,但同樣深明政權興亡之道。東漢戚宦相爭、唐朝宦禍使朝政敗壞,故他在位時下令嚴禁外戚和宦官干政,將其定為祖訓,着後人遵守,更把刻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的鐵牌放於宮門外,以警示朝野上下。

奈何明成祖奪位時得宦官相助,故即位後寵信宦官,不但將祖訓忘記得一乾二淨,更委以宦官專征、監軍等重任,主持東廠,成為監視臣民的耳目。此舉使宦官權勢與日俱增,埋下明英宗後宦官為患的禍根。以下我會抽取兩例,說明一下宦禍對明朝國衰的影響。

明英宗時期,宦官王振移去明太祖所鑄立的「宦官不得干政」鐵牌,又利用英宗親政的機會,開始獨斷朝綱,擅操權柄,侵佔內閣職權,更蠱惑英宗御駕親征瓦剌,兩日匆忙集結五十萬大軍啟程,最終釀成「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明廷內部陷入混亂,京師精兵幾乎全滅。

明熹宗時期,宦官權勢達到極點,魏忠賢擅作威福,迫害鎮壓東林黨人士,在民間更養了不少義子,如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內閣、六部等皆遍布黨羽,覆蓋全國,各地官吏更阿諛奉承,為其設立生祠。

從上述可見,太祖廢相,觸發不少問題,集權於君主身上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君主的能力高低,是否可駕馭一切,朱元璋勤政英明,朱棣勤於政事,還能應付得來,但後來的君主大多昏庸無能,缺乏賢相輔弼,最終給予宦官干政的機會,足以反映「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