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前集》第59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曰: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譯文

面對艱難困苦的逆境,得常保愉悅的心情;身處安逸得意的順境,也不忘失意的悲傷。

註釋

(1)苦心:困苦之心,泛指身處艱難境況。

(2)悅心:愉悅心情。

(3)趣:志趣,志向與情趣,指心意之所向。

(4)得意:滿意,指感到滿足時的高興心情。《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於天下;在晉,則晉得意於天下,在狄,則狄得意於天下。」

(5)便生:便要生起。此非描述客觀環境的轉變,而旨在主觀情志的警惕,提醒人不要貪戀安逸,樂極生悲。一本作「須防」,語義更加顯明。

(6)失意:不得志,不能實現自己意願。

上述語錄,用字顯淺,意思明晰,本無可議。惟有人竟將此句教誨,視為對世情的一種客觀描述,以為後句表示世事向無一成不變之理,即使再如何春風得意,都總有一天會轉為失意,其解說相當消極。

苦樂在人心 喜憂一念間

其實,此句旨在提醒我們為人處世的心態,不論外在環境如何,我們都應懂得調節自己的心,要在苦中得樂、順中見逆。後句「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某些版本作「得意時,須防失意之悲」,「須防」二字,正顯示此條重點在於人的主觀心態,道理更加顯明。

人間自有不同順逆,或苦或樂,概由個人主觀心境決定。梁啟超《敬業與樂業》:「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常言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不轉念轉。」《五燈會元·育王德光禪師》亦有禪語云:「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勸人了悟自心本性,去除一切計較,融通種種物我差別與對立思想,明白憂喜順逆、榮辱得失,全在個人一念之間。

《菜根譚》這種「苦中有樂」、「得中見失」的思想,主要源自《周易》。關於《周易》全書的性質,《莊子·天下》謂「《易》以道陰陽」,說得極為清楚。

的確,天地萬物各有陰陽,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永遠相對而論。所謂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某一方的存在,背後是以另一方共存為前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美,也就沒有了醜;沒有快,也就沒有了慢,如此類推。《心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正把這個道理說透。

「陰」「陽」相對亦相生

《周易》用「陰」與「陽」去概括天地萬物的相對關係,並以〈乾〉、〈坤〉兩卦去闡述其道理。當中精義,正可作為《菜根譚》本條注腳。〈乾〉卦六爻皆陽,象徵剛健向上的奮發精神,故《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君子要效法上天之道,在逆境中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

這種在苦難中保持樂觀進取心態的訓勉,與《菜根譚》本條前句「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的旨趣一致。錢穆先生填詞的《新亞校歌》中,寫到「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後人所謂「新亞精神」,正正是對〈乾〉卦「苦中有樂」思想的發揮。

至於〈坤〉卦,六爻皆陰,象徵包容萬物的寬和態度,《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強調君子要效法大地之道,在順境中也要包容大眾,不能貪戀一時安逸,忘記自己以往自強不息的奮發精神,忘記仍身處苦難中的大眾。這種要在順境中念記逆境艱難、寬和待人的訓勉,亦可與《菜根譚》本條後句「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相比較,同樣充滿哲理。

如能體會《周易》的〈乾〉、〈坤〉思想,便能明白陰陽平衡的道理,不論苦樂、得失,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人生可無大過。

清華大學特取〈乾〉、〈坤〉的《象辭》所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為校訓,期望學生成為頂天立地的真君子。

這一天地大道理,誌記在《周易》中,也在《菜根譚》中,甚至在一切物事中,即使不是清華學生,同樣需要用心修養,活好人生每一天。

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