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17歲拔萃男書院應屆DSE考生曾憲哲,本月4日離校後失蹤,警方將他列為高危失蹤者,相信他進入馬鞍山郊野公園,經歷強颱風「小犬」九號風球及黑色暴雨,父母焦急如焚,也牽動全城關注。警方、消防等組成跨部門搜救隊,加上熱心市民及民間搜救隊,連日來不放棄拯救生命的任何機會。經過多天海陸空大搜索後,昨日下午終於在馬鞍山郊野公園草叢內尋回飢寒交迫的曾憲哲。曾母形容兒子能生還是「神蹟」,她感謝政府各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令她深深感受到港人的友愛和溫暖。

◆失蹤多天被尋回的男拔生曾憲哲(右)。

17歲的拔萃男書院學生曾憲哲,本月4日中午離開學校後失蹤,當時他沒有帶電話,八達通顯示他乘屯馬線在沙田石門站出閘,警方當晚接到曾母報案後展開搜索。曾母透露,兒子早前有學業壓力,飽受胃病和失眠困擾,情緒受到影響,要看心理醫生,擔心兒子安危。

◆曾憲哲父母見傳媒。

警方將曾憲哲列為高危失蹤人士,在石門和沙田一帶翻看閉路電視後,相信他步往馬鞍山郊野公園。警方先後出動13個部門和隊伍,聯同消防處攀山拯救專隊、民安隊、政府飛行服務隊,不分晝夜在郊野公園展開大規模搜索。其間遭遇颱風「小犬」襲港,市民擔心曾憲哲的處境更加危險,不少網民和行山人士響應曾母的尋人呼籲,在社交媒體提供線索及關注搜索進展。惟隨着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有網民開始感到悲觀。但政府跨部門搜救人員以及曾憲哲的校友、家長和友人,加上義務加入的民間搜救隊,兵分多路、鍥而不捨四處尋人,終於在昨日下午傳來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百計人力登山 AI分析萬張照片

消防處助理消防區長周焯峰昨日總結搜救行動表示,該處上周六(7日)下午2時29分接獲報告,調派人手不間斷登山搜索,但在九號風球期間因顧及前線人員的風險,一度暫停現場搜索,其間分析無人飛行器系統拍下的一萬張照片,再使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系統進行分析,以收窄搜索範圍,透過圖片尋找地圖沒有顯示的臨時庇護所、水源等位置,以重新部署和制定搜索路線。

◆跨部門動用百計人力上山搜救。

被尋獲時沒穿衣仍清醒

昨日下午約2時15分,消防員在沙田大輋陂近老鼠田坑一帶重點搜索區域,在離開主路徑約100米的溪澗附近,撥開草叢發現曾憲哲。他當時身上沒穿衣服、赤着雙腳,大腿及膝蓋等處均有擦傷,但神志清醒。救援人員給曾憲哲披上外套保暖,並為他提供能量飲品維持體力。據了解,曾憲哲獲救時曾透露該處「有水飲」,故在該處逗留。

◆救援人員為曾憲哲披上外套保暖。

消防處表示,曾憲哲被發現時有能力確認自己的身份,在場救護人員簡單治理後,下午3時42分由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送往東區醫院治理。東區醫院發言人表示,曾憲哲現時情況穩定。

◆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到場,將曾憲哲送往醫院檢查。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消防攀山拯救專隊主管、高級消防隊長張天瑜表示,消防處數天來的搜索範圍約有10平方公里,包括花心坑、牛押山及水泉澳山一帶,主要任務包括資訊分析、協助現場指揮制定搜救策略;亦利用搜救犬進行搜索,消防隊員特意前往曾憲哲家中,拿取衣物予搜救犬鑑別氣味。

張天瑜續指,是次救援行動困難在於資訊極少,只知道曾憲哲最後由行善里經花心坑上山,未能確定實際路線,而且他身上亦沒有佩戴通訊設備,無法利用手機訊號進行定位。另外,由於山勢險要,大部分地方被茂密山林覆蓋,救援人員需要穿過密林及大小溪澗搜索,加上經歷颱風及暴雨,增加行動難度及挑戰。

警方港島總區行動部警司郭家俊表示,曾憲哲送院後身體狀況尚可,考慮到他需要進一步治理及觀察,警方稍後會向他進一步了解其失蹤原因以及失蹤期間發生的事情。

專家之言:消耗肌脂靠水維生 獲救仍須情緒輔導

體能專家、家庭醫生及親子社工循不同角度專業分析今次事件。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人體通過分解脂肪及肌肉,可提供身體基本功能所需營養,故一個人在缺乏食物情況,可以支撐一兩個星期,但必須有足夠的水才能生存。以一個17歲青年來說,如果身體沒有基礎疾病,只要好好保養,相信很快會恢復健康。不過,雷雄德認為,在關心青年身體情況的同時,最重要是了解他出走原因跟進輔導,以防止再發生同類事件。

家庭醫生關嘉美表示,醫學上來說,人體缺乏食物可以捱一個星期以上,但如果缺水三日以上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今次颱風帶來連日大雨提供足夠水源,可算是救了他一命。在獲救後,如果曾同學的身體沒有基礎疾病,相信健康很快便會恢復,亦不會有嚴重後遺症。不過,關醫生亦關注曾同學在經歷這麼大的事情後,可能會對心理造成很大創傷,建議大家除關心身體健康外,更要關注其精神及情緒創傷的轉導。

家庭及親子教育工作者司徒漢明則表示,曾同學能夠平安尋回令人鼓舞,但要防止事件重演,首要是處理好他的情緒。若年輕人受問題困擾到某程度時,情緒就會出現波動,甚至會鑽牛角尖,嚴重者會有「自毀傾向」,這時候家長給予子女足夠支持、鼓勵及關心,讓他們明白家庭是一個「避風港」,子女無論在外遇到任何困難或挫折,也有父母在身邊支持及關愛,如果他們選擇逃避,可能是反映這方面出現問題的信號。當子女情緒平復後,他建議父母要詳細了解他們困擾的根源。如果有學業問題,父母應該鼓勵子女盡力而為就好,人生並非只得讀書一個舞台,父母應為子女尋找人生的「閃光點」,發掘子女在讀書以外的強項。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