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和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昨日發表「學前和學齡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優勢與支援需要」調查報告,當中顯示,逾七成受訪SEN學童家長指要定期服用藥物來幫助處理情緒,可見照顧者心理負擔極重;近九成受訪家長直言,SEN孩子由幼稚園升小學的階段,銜接服務明顯不足。社協指,調查反映特區政府對SEN兒童的支援存在缺口,認為應將現有的學前兒童支援延至小學,並為SEN學童提供學習券,以「人本」支援模式助他們發展潛能。
現時香港SEN確診學童超過8萬人,調查團隊今年5月至8月訪問了其中283名SEN童家長,72.1%人指需要定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幫助處理情緒或壓力,情況令人擔憂。約九成受訪者直言,情緒壓力主要源於子女的問題,其次是家庭經濟壓力、住房問題和夫妻關係。
調查指出,現時幼稚園階段的學前SEN童支持由社會福利署統籌,並有不同模式供家長選擇,但升讀小學後則只能透過「校本」模式,被動依靠學校安排,SEN童接觸專業人士次數亦大減,支援成效不彰。87.7%受訪家長認為,SEN子女由幼稚園到小學的銜接服務不足夠或非常不足夠,當中小學SEN童多達95%人未曾接受包括繪畫、音樂和運動等「興趣支援」,說明相關支援服務存在「斷層」。
中大社工學系助理教授崔佳良指,近七成受訪家長在調查中抱怨服務名額太少的問題,而SEN童照顧者若與社工見面的頻率越高,情緒問題可減少,但實際上受訪家長每年平均只能與社工見面3.35次,未能有效幫助。
團體籲派學習券助SEN童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黃文杰指,SEN童升小學後的支援服務由教育局統籌依不同學校作「校本」安排,然而學校很難兼顧到所有SEN學生的需求,即使近年來增加了資金撥款,家長和學生仍然感受不到服務改善的效果。
她呼籲政府應加強跨部門合作,將現有學前支援模式擴展至小學,並可以在「校本」支援基礎上增加「人本」支援,提供每月的現金資助或學習券,幫助SEN童發揮學業和發展潛能;此外也要加強家校合作,及設立照顧者津貼,讓照顧者獲得所需的支援和關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