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附近的小澗不時流出顏色怪異的物質。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蘇先生養殖的一批大閘蟹即將被銷毀,他惋惜一年來的心血付諸東流。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化驗人員抽取魚塘水質及泥土樣本作化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大閘蟹二噁英超標 漁護署發函勒令銷毀

踏入大閘蟹季節,不少蟹農喜迎豐收,但在新界西堆填區附近、元朗下白泥村經營魚塘的蘇印揮近日卻坐困愁城,皆因他精心養殖的本地大閘蟹在成熟期被漁護署驗出二噁英超標需要銷毀。香港文匯報月前曾委託化驗所抽驗涉事魚塘水質及淤泥樣本,亦發現阿摩尼亞含量超標3倍。蘇印揮促請環保署查找污染源頭,否則他投資千萬元的魚塘很可能血本無歸。有專家指出,一級致癌物二噁英及阿摩尼亞都是堆填區常見的污染物,署方必須徹查堆填區有否洩漏污染物(見另稿)。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文禮願

蘇印揮與合夥人在下白泥村經營5個水塘,今年從遼寧瀋陽買入50萬隻蟹苗投放在2號水塘飼養,近月有所收成,但上月中旬突然收到漁護署信函指,該批大閘蟹被驗出二噁英和二噁英多氯聯苯含量綜合超標,有短時間內不可逆轉的食物安全問題,必須銷毀,令他大為苦惱,「當時蟹苗運來港,政府都有過來抽樣本檢驗,每月也來驗水辦,魚塘還獲得政府『優質養魚場計劃』認證,之前都沒有問題,偏偏最後一個月不行。」

魚塘在堆填區下游 共用同一水源

大閘蟹無法上市事小,5個水塘能否經營下去事大,「5個塘投資千萬元,至於另外4個水塘養殖的蝦和其他魚類等暫時安全。」對二噁英的來源,蘇印揮懷疑是附近的堆填區污染水源,而大閘蟹對毒素的「富集作用」較其他生物強烈,經年累月之下,污染物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養殖蟹檢驗不合格。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現場觀察,從魚塘位置遠遠望到堆填區,多輛貨車正向山上傾倒垃圾。蘇印揮說,堆填區與魚塘採用同一水源,「應該是好清澈的山泉水,但經過堆填區又到我們這裏,水質受到污染。」

由於堆填區每日要灑水降塵,用水量很大,經常導致魚塘不夠水用,後來協商之後,每日有固定時間輪流供水,但因為魚塘取水位置相對靠近下游,水流過堆填區可能已受污染。蘇印揮其後帶記者前往魚塘取水的水泵位置觀察,附近山體可見到水流沖刷的痕跡,他認為是堆填區滲漏的水痕。

本報委專家驗水土 有害物超三倍

為調查水質受污染的情況,香港文匯報早前曾委託化驗專家抽查該處魚塘水質及泥土樣本,檢驗水體的溶氧量(Dissolved oxygen)、酸可揮發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phide)、氨氮(Ammonia、俗稱阿摩尼亞)及水面上甲烷量(Methane above water surface)。

化驗人員先從已廢棄3年多的A魚塘抽取兩組樣本,作為對照樣本,再從2號魚塘抽取樣本。結果發現,A魚塘水面上並無發現甲烷或酸可揮發性硫化物,氨氮含量每公升水含0.02至0.04毫克,屬非常低的水平。同時,樣本的生化需氧量(BOD)偏低,溶氧含量分別測出每公升水含8至8.7毫克,顯示含氧量不錯。

在2號魚塘,化驗結果顯示並無甲烷,但溶氧量分別3至3.2毫克,明顯較A魚塘為低,顯示水中的含氧量並不理想,不利水產養殖。與此同時,每公斤淤泥樣本含992毫克酸可揮發性硫化物,氨氮(阿摩尼亞)含量超標3倍。有份協助化驗的周先生表示,化驗結果顯示2號魚塘有可能受到環境污染,須作進一步化驗才可斷定是否與堆填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