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會發表「檢討政府外判制度」研究報告,促請政府成立非牟利公營市政服務機構,對長期有需要的崗位實施長期聘用。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吳健怡 攝

倡設公營市政服務機構取代 對長期有需要崗位長期聘用

香港特區政府多年來將部分服務外判,有關制度實施多年。香港工聯會昨日發表「檢討政府外判制度」研究報告,發現2020年至2022年期間,康文署、食環署、房屋署和政府產業署,有關的外判商僱用約兩萬名非技術外判員工,惟超過三分之一人的時薪在49.9元或以下。對比政府的二級工人起薪,外判工的收入少逾兩成,而在極端情況下,由政府直接僱用的工人可以獲得津貼,外判則沒有額外補貼。工聯會促請特區政府成立非牟利公營市政服務機構,對長期有需要的崗位實施長期聘用,進一步優化現行的外判制度。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目前最多非技術外判僱員的部門分別為康文署、食環署、房屋署和政府產業署。在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兩年期間,上述4部門共批出458億元服務合約,涉及20,004名非技術工人。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根據政府數據推算,外判服務合約的非技術工人,月薪中位數分別是清潔員14,408.8元,保安員12,102.4元和其他服務從業員11,606.4元,對比政府二級工人起薪14,730元仍有距離。

難有晉升機會 收入遜政府工

他指出,特區政府外判合約大多為期2年至3年,每次合約到期,即使獲續約,但合約已「斷纜」故年資也「清零」。儘管外判工友可能為同一承辦商工作十數年,但無法按年資遞增年假,亦難獲長期服務金保障。在政府外判工中,超過一半人在相同僱主工作三年以上;但與此同時,相同工種的政府二級工人,有機會晉升至政府一級工人,工資可上漲至約18,000元,但外判工人卻難有晉升機會。

隨時遭外判商剝削遣散費

在外判工的福利方面,香港護衛及物業管理從業員總會副主席王志雄質疑,外判制度多年來不斷剝削勞工,外判商會以不同形式控制員工成本,以賺取更多利潤,曾有工友向工會大吐苦水,「每次合約將近完結時,公司就會想方設法,要求員工自行離職,從而逃避支付遣散費。」

他認為,即使政府早前已優化外判合約,增加約滿酬金的福利,但仍有外判商會無理提早解僱僱員,令員工不符領取相關福利的條件,而當工友遇上勞資糾紛往往會求助無門,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追討。

工聯會副理事長、工聯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補充,價低者得的採購投標策略被詬病多年,主要問題在於外判商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只能控制變動成本,包括外判工的工資福利及人手編制。針對有關情況,政府的投標制度雖然推出了調整政策,在對競投者的評分準則中,薪資分配比例由三成技術因素、七成價格因素改為5:5,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外判制度實行多年,行業形成寡頭壟斷,不少工人群體懼怕發聲去爭取合理權益。

被問及近期外判工人的投訴個案,黃國指出,在極端惡劣的天氣下,政府對工人群體的保障仍須加強,以筲箕灣耀東邨山泥傾瀉問題為例,清潔工人的工作量增加,且環境更加複雜困難,但並沒有配套的津貼補償,「政府工就有合約保障,就算在橫風橫雨時返工,都有補貼,但是外判工就無,只能苦挨。」

倡以員工權益等作職效指標

為解決外判之弊,工聯會的研究報告特別了解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公營服務情況,例如內地部分城市近年進行環衞改革,「國營為主,民營為輔」得到良好效果。黃國表示,廣州2020年出台「廣州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改革工作方案」,解決因外判市政服務而導致城市管理碎片化的情況,認為「市政服務公營化」值得香港參考。

他倡議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以員工權益、服務質素、市民滿意度和成本效益等作為職效指標(KPI),接受公眾監督,並認為外判工非公務員,但待遇可以與公務員相當,最少支付生活工資,改善工友待遇及工作環境,讓工作年資累積,解決外判工遭剝削的勞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