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泊爾記者賽場觀察:中國觀眾給了我們最大支持
「亞運會的每一場比賽,對於體育大國而言,或許是激烈的競技場;但對於尼泊爾來說,卻是運動員們實現夢想的舞台。」來自尼泊爾的媒體記者Nabin Aryal剛剛看完女排比賽,他趕回主媒體中心寫稿,內心久久不能平靜。「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體育成了許多尼泊爾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的女排隊伍也是在那之後才成立的。」如今,第一次站上亞洲運動會的賽場,尼泊爾的女排姑娘們展現出了頑強的拚搏精神,也贏得了所有觀眾的喝彩。「她們的每一次墊球、扣球,現場都有自發的掌聲和歡呼聲,我們感受到了來自中國觀眾的善意和鼓勵,就好像這裏就是主場,真的很感謝。」◆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杭州報道
本屆杭州亞運會獲得了大量觀眾的到場支持,熱門比賽的門票一經放出就告「售罄」,就連小組賽的現場也坐得滿滿當當。這個「十一」假期,更像是杭州及周邊城市市民的體育狂歡節,打着「飛的」來觀戰的各國體育迷們也不少。對於持票入場的觀眾們而言,比賽的輸贏固然重要,但更讓他們激動的,是運動員們在賽場上表現出來的韌勁和拚勁,是敢於突破自己、創造奇跡的勇氣。
盡力拚戰亞洲勁旅
「與許多排球強國相比,尼泊爾本土擁有的排球運動員和訓練場館都比較匱乏,也甚少有全國性的體育賽事,但這並沒有挫傷尼泊爾人對排球的熱情。」Nabin Aryal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許多尼泊爾青年就用拖鞋擺成中線,拿足球當作排球,在避難所打起了友誼賽。「後來,在中國的幫助下,受損的尼泊爾國家體育中心修復重建,我們的運動員們有了嶄新的訓練場館,接受了更專業的訓練,這才慢慢從興趣走向了賽場。」
一邊是名不見經傳的「小透明」,一邊是亞洲勁旅、上屆雅加達亞運會的季軍——韓國隊,但尼泊爾的女排姑娘們絲毫沒有露出怯意,拿出「狠勁兒」拚搶着每一個球,甚至在開場第一局曾一度領先於韓國隊,這也讓前來觀賽的觀眾們激動不已。「不到最後一刻,誰也預料不到結果,姑娘們太牛了!」來自寧波的馮大姐曾於年輕時加入排球校隊,這次特意買票前來為運動員們加油。「誰能想到尼泊爾的女排竟然這麼強,把韓國隊都打懵了。」
賽出水平 雖敗猶榮
21:25,14:25,11:25……三場激烈的比拚後,大屏幕上的比分最終定格在0:3,韓國隊獲勝,尼泊爾女排無緣八強,提前結束了亞運之旅。「跟韓國隊打出這樣的比分,姑娘們都盡力了,我為她們驕傲!」Nabin Aryal感慨道,今年3月,這支原本「業餘」的女排隊伍史無前例地請到一位外籍教練,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系統訓練。「對於這場舉辦於中國杭州的亞運會,尼泊爾從上到下都很重視,每一位運動員都想在這友誼之都賽出水平,實現夢想。」
談及本國的比賽成績,Nabin Aryal莞爾一笑,回答道:「在本屆亞運會上,尼泊爾一共有278名運動員參賽,報名了29個項目。只可惜,截至目前還沒拿過獎牌。」
「不過……」Nabin Aryal話鋒一轉,充滿期待地說,「幸好這屆亞運會重新引入了『卡巴迪』,這個我們擅長!」Nabin Aryal介紹道,卡巴迪運動被稱作「奔跑的格鬥技」,不需任何器械,拚的是參賽者的力量、智慧與團結性,在尼泊爾的南部地區非常受歡迎。「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第一次將卡巴迪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將這個原本小眾的運動推廣至亞洲各國,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體育強國的包容性——要知道,當時中國甚至沒有專業的卡巴迪運動員!」
全城亞運熱 點讚志願者
在Nabin Aryal看來,今年的杭州亞運會充滿驚喜,這不僅體現在美輪美奐的開幕式上,更體現於整個城市為之付出的努力。「無論多晚,每當我走進位於亞運村的媒體宿舍時,都能看到身穿綠色服飾的志願者在那裏站崗,笑容滿面地用英文向每一位進出的媒體人問好。有一天我忍不住採訪了他們,這才得知,原來這些志願者都是大學生,他們為了迎接亞運會的到來,提前好幾個月就開始準備了,不僅要練英文,還要學禮儀,這太不可思議了!」
體育架起兩國友誼橋樑
「我很喜歡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的一句話——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這與體育競賽所承載的『傳遞友誼』的精神是一致的。」說罷,Nabin Aryal拿出了他花兩年時間寫完的新書《尼泊爾體育史》,翻到其中的一段,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我用了很多筆墨,來描寫中國與尼泊爾之間通過體育文化運動架起的友誼橋樑。自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後,許多尼泊爾運動員獲得了到中國訓練的機會,這對於尼泊爾培育本土體育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