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火鍋的特色是麻、辣、香、鮮,最是適合四川人的口味。網上圖片

最近無意中發現,在我常去「充電」的商場裏悄悄地開了一家成都火鍋店。這家店的裝潢以成都碼頭作為主題,心細的讀者們會發現不少四川火鍋都愛以碼頭為主題招徠客人。無他,因為火鍋的興起與成都碼頭有着密切的關係。

濕寒氣候造就香辣滋味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盆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兼具海洋性氣候特徵,極端最高溫往往超過40℃,而且年相對濕度也居中國之前列。於是,四川人喜歡用吃辣來驅濕。我不是中醫,不知道吃辣能不能驅濕,但可以肯定的是吃完辣渾身大汗,的確可以起到降溫效果,身體也好像沒那麼悶熱。

成都火鍋的特色是麻、辣、香、鮮,最是適合四川人的口味。長江碼頭邊的船工日夜在江邊工作,也正好用火鍋驅一驅身體的寒氣。

至於火鍋的「內容」,碼頭工人一般是勞苦大眾,身無長物,所以他們用來涮燙的材料多是一些大件飽肚,且價錢便宜的食材,例如豬、牛的內臟。只因這些內臟都是屠宰場的「下欄物」(不值錢的東西),價錢一般都很便宜。當然,內臟一般都有比較濃重的味道,而口味極重的成都火鍋正可以把它壓下去,甚至把它的味道誘發出來。

以「冒」代「芼」易記憶

成都火鍋大家當然很熟悉,但是大家知不知道還有一個變奏——冒菜。根據坊間流傳的說法,火鍋可以細分為冒菜和串串香。前者,是由店家幫你煮好;後者,則是串成一串串,由你自己親自操刀。兩種滋味類似,但我還是喜歡串串香一點。可能,我還是比較認同「我命由我不由天」吧。

說到冒菜,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不知道「冒」的意思。據網友解釋,「冒」是動詞,用《成都話方言詞典》的說法是「用開水燙」的意思,而這個用法在今日的川、渝、貴三個地區都頗為流行。引申到川菜的烹飪技術,這就是「將冷後經刀工成形的絲、片、塊等小型熟料盛於焯瓢或漏瓢內,再放入開湯中一起一落,反覆幾次,使原料致熱的方法」(《川菜烹飪事典》)。而這也是今天在大街小巷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的「冒菜」。

有一個說法指「冒」原為「芼」。這個「芼」相信大家不感到陌生,正是《詩經·關雎》:「參差荇菜,左右芼之。」在這首詩中,「芼」字是「擇菜也」(《爾雅·釋言》)。另外,按《說文解字注》的說法,它也是「菜之烹於肉湇者也」。「肉湇」,即是肉湯,把菜放到肉湯裏烹煮,這不就是冒菜的手法嗎?

事實上,宋代食家蘇東坡《元修菜》詩便提及「點酒下鹽豉,縷橙芼薑葱」。其後的陸游《成都書事》詩亦說:「芼羹筍似稽山美,斫膾魚如笠澤肥」。或者因為「芼」不是今日常用的字,於是民眾在執筆忘字之時,便以「冒」代之。久而久之,便沒有人再記得「芼菜」了。

◆ 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