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銜春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 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詩逸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科技創新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實現範式革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推動一地的工業創新和賦予經濟韌性和持續發展之源。以華為、中興、比亞迪等為代表的深圳高新科企,在過去多年的艱苦發展經歷驗證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香港進入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新階段,迫切需要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尋找適切出路,以科技創新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是正確且重要之舉,而河套區的發展既是香港推展新型工業化的關鍵一步,亦是以科技項目革新區域發展的契機。

兩地應利用具有地理與時機優勢的河套區發展項目推動「目標導向」管治模式,即在國家和大灣區層面的宏觀框架的指導與規劃下,按地方獨特條件,並結合政府與市場力量推出合適的管治制度系統,並在項目層面制定和落實可平衡市場效益與社會整體的執行措施,以逐步實現區域融合的發展願景。

需要城際合作機制作為配合

在國家和廣東省的高新科技發展願景之下,深圳已提出河套區深圳園區的明確發展目標和協同香港園區發展的意願,香港亦必須盡快提出香港園區的具體發展目標和計劃,力求盡早展開工程,配合深圳園區的步伐共同創造更大的協同效益。

港深兩地園區的同步發展,需要城際合作機制和制度系統革新作為配合。就香港而言,特區政府的管治思路正努力從過去的「積極不干預」轉向目前的「積極有為」,需要有明確的管治理念轉向和有效機制切實配合。針對園區發展本身的複雜性,以及科研工作所需的資金、人才、場地和特殊器材等,還有成果轉化過程所需的龐大融資、生產工序、產權保護、推廣宣傳等繁多環節,產學研持份者需要一個服務型乃至企業型的政府,提供所需的要素與支持。不同政府部門間各自為政、數據不通,導致執行措施的效益不彰的問題,在這階段中必須盡早糾正。

加快建立高新科創走廊集群

河套區發展可成為「以項目為切入點」的創新區域融合方式的案例,在宏觀和相對概念性的整體區域發展規劃中,具體地「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增加區內成員的合作,以實際工作深化彼此的經濟和社會融合。河套區作為港深區域融合的一個區域,在深圳已提出極具戰略的發展目標的背景下,港深雙方應該大膽地推動整個園區的交通系統、生活區建設,進行人才與資金有序自由流通與融合的試驗。通過不斷的嘗試與完善,港深兩地政府可歸納出成功經驗並推廣至港深其他邊界區域,藉此推動整條邊界線的面貌更新,按兩地的規劃發展出不同功能,從而實現港深雙城融合發展。

除了邊界的一條線,香港亦可主動在內部和跨界的交通、人才和資金流動的政策措施配合下構建另一條線,加快建立起由中環金融區、各大學、香港科學園、「北部都會區」暨河套區,到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深圳光明科學城和東莞與廣州相關高新科技區組成的高新科創走廊,更緊密串聯起港深莞穗創科產業所需的人力、財政、研究資源,並以科研項目作為切入點,支持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以實際可見的工作促進各地各持份者更好分工協作和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