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亮
王正亮,在父親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初中已接觸玄學,後得佛法老師傳授陽宅風水及文王卦。直到2013年,通過禪定悟出與際遇相應之姓名學,依此因緣,公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
談到《本草綱目》此偉大的文化瑰寶,就想到李時珍的時珍二字。時即「當時」,珍即「珍寶」,無論李時珍本人或《本草綱目》,本身亦當之無愧,是當時的珍寶。
李時珍,論姓名意義甚好。論五行丙火己土及庚金,丙火為人好探索,火性對學習發現、科研的能力特別強。己土屬陰土,本來火大土焦,幸丙火在上,物理上己土並未燒焦,火生土,陽陰互見,邏輯思維亦強。當然,不反差時,對學習有利,尤其是理科,但反差時,脾氣不太好!當己土代表腫瘤,庚金代表肺臟,亦會出現肺病的因緣,然己庚,薄土藏金,己土亦代表耐力、苦心、中華文化,庚金代表精華,其姓名恰恰反映了此人用苦心、耐力研究中華文化而生出《本草綱目》此類文化精華!
而《本草綱目》所誕生的時代,背景正值明世宗在位期間,他貪圖享樂,但又擔心有死掉的那一天,享樂的日子就此結束。於是,便挖空心思想得到長生不老的藥劑,並下令讓各地官吏推薦名醫。正在楚王府裏做醫生的李時珍,便被推薦到朝廷做太醫。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壁,亦名可觀,晚年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蘄州鎮)人。
李時珍出身於醫學世家,其父李言聞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從小愛好讀書,14歲考中秀才,後來參加鄉試考舉人,屢試不中。
20歲那年,李時珍身患 「骨蒸病」(即肺結核),幸得父親精心診治痊癒,於是下決心棄儒從醫,潛心鑽研醫學。李時珍24歲開始學醫,以後大量閱讀了《內經》、《本草經》、《傷寒論》、《脈經》等古典醫學著作。
1545年,蘄州一帶洪水氾濫成災,災後瘟疫流行,人民貧困,無錢求醫。李時珍有志學醫,又體恤民眾疾苦,借此機遇臨床實踐,治好了許多病人。由於勤奮鑽研,37歲的李時珍已成為荊楚一帶的名醫,「千里求藥於門」 者,絡繹不絕。
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一種抽風的病,久治不癒。楚王慕名派人請李時珍為他兒子診病。李時珍看了病人的氣色,又按了按脈,知道這孩子的病是由腸胃引起的。他開了調理腸胃的藥方,楚王的兒子吃過藥後,病就全好了。楚王非常高興,挽留他在府中任 「奉祠正」 兼楚王私人醫生,李時珍同意了。他知道楚王一向與郝、顧兩個富紳交往密切,而這兩家藏書很多,借此機會可以弄到《神農百草經》、《證類本草》等歷代藥典研究,既可以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又可以為今後撰著《本草綱目》打下基礎。
不久,明世宗下令讓全國名醫集中太醫院,楚王只好遵旨推薦李時珍赴京都太醫院任職。李時珍也借此機會,更好地與名醫切磋交流醫術,同時,閱讀了許多民間看不到的善本醫學經籍。在此期間,他幾次提議編撰《本草》一書,但都被拒絕,故只在太醫院呆了一年,就告病歸鄉了。
回鄉後,他邊行醫,邊查閱前賢著述、藥典、典故、傳奇等。此外他踏遍青山,嘗盡百草,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又攀登了天柱峰、茅山、武當山,採集標本,求教於藥農、果農,亦冒險品嘗了仙果(榔梅),熟食鼓子花(旋花)。
李時珍花了將近30年的時間,寫成了著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一書。《本草綱目》共有52卷,190萬字,分為16部(水、火、土、金石、草、榖、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2類,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圖1,111幅。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的簡單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上來。這種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其中對植物的科學分類,比瑞典的林奈早200年。《本草網目》是一本既有總結性又有創造性的著作。
《本草綱目》除了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外,在化學、地質和天文等諸多方面也有突出貢獻。譬如在化學方面,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
《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的一部藥物學巨著,而且也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時珍兒子李建元在《進本草綱目疏》中說的:「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採,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本草綱目》在萬曆年間就已經流傳到了日本,以後又傳到朝鮮和越南,並在17、18世紀傳到了歐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