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走進滎陽青台遺址。香港文匯報記者馮雷 攝
◆民眾走進鞏義雙槐樹遺址活動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馮雷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雷 河南報道)考古工地長啥樣?考古工作者又是怎麼工作的?10月1日,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展為期三天的「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活動,民眾走進滎陽青台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的考古現場,聆聽考古專家的詳細講解,領略考古魅力,實地了解遺址的文化內涵。

驚嘆五千年前製造彩色絲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滎陽青台遺址發現了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彩色絲綢遺存。2015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了勘探和發掘,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考古新發現。其中寬大陡深的環壕、特徵鮮明的墓葬區、神聖的北斗九星祭祀區以及種類豐富的文物,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了新的資料。

在滎陽青台遺址,預約參觀的民眾通過專家講解和觀看《滎陽青台遺址》宣傳片了解該遺址最早絲綢發現、北斗九星祭祀區等一系列的重要考古發現,通過近距離觀看修復、繪圖工作人員展示的文物整理、修復、繪圖全過程工作實景,對考古工作有了全面的真實感受。參觀的遊客對五千多年前仰韶先民創造出的燦爛文化讚嘆不已,為五千多年前仰韶先民已經觀天象參北斗的天人相依人文宇宙觀所震撼,驚嘆五千多年前的先民已能製造彩色的絲綢。大家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延續生命力,更深刻地體會到考古工作在探尋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親自動手用手鏟刮地層

鞏義雙槐樹遺址年代範圍距今5,300年至4,800年左右,其繁盛時期在整個鄭洛地區處於中心地位,是當時該區域一座經過精心選址的都邑性聚落,被學術界命名為「河洛古國」。10月1日是「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活動首日,來到遺址的民眾在考古隊員的帶領下,跟隨考古專家的腳步,走進考古現場,走上探方,聆聽考古專家的詳細講解,領略考古魅力。在發掘體驗區,考古工作人員現場展示了探鏟、手鏟等常用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並現場進行了考古鑽探演示,讓大家了解了「洛陽鏟」在考古工作中的作用。市民們走入探方體驗考古,親自動手用手鏟刮地層,分辨土質土色,尋找遺蹟現象。在文物展示區,觀眾的目光被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所吸引,感受着文物透露出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