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國家與記憶:西南經驗》
作者:溫春來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
歐洲的人口比中國的要少,面積也比中國大不了多少,可是歐洲卻由數十個國家組成,而中國卻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籍貫貴州畢節、現為中山大學歷史學教授的作者溫春來於本書序中敘述,自己求學時深受《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這個觀察引起興趣,繼而從事有眾多少數民族居住的中國西南民族史研究。著作原版收錄於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歷史人類學小叢書中;這本繁體字版去年4月由香港中華書局發行。
全書共分三部分。最長的第一部分介紹民國時期七位「夷族代表」(分別為曲木藏堯、阿弼魯德、高玉柱、龍雲、楊砥中、嶺光電、李仕安)的事跡,第二部分分析這些「夷族代表」如何塑造民族身份,並介紹「夷族」自傳說中「六祖」分散西南各地、建立夷族分支至土司被清朝所收服的歷史,而最後部分則探討西南國家傳統的族群性。(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把「夷族」改稱「彝族」以示尊重民族平等,而作者按歷史文獻傳統,中性地沿用「夷族」一稱。)
民國時候,國民政府提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的「五族共和」的框架;但作為「非漢人也非少數民族」的「夷族人」,很多時候並分不到中央政府的資源。故此,上述「夷族代表」努力向政府爭取政治(如在240席國大代表中爭取20名西南邊疆土司「夷苗」代表,未獲批)以及實際資源(如醫療與教育,部分訴求獲得中央支持)。他們深奧漢人文化與政治(有者狡猾地跟蔣介石說「夷語中沒有「委員長」一詞,他們是把您稱為皇帝」),會審時度勢、利用東三省淪陷之勢來半威脅民國政府,如果不滿足他們的訴求,他們有可能被外國殖民者所收買。有需要時,他們也會把自己代表的民族,由聚居於雲貴川的「夷族」,取巧擴大至包含居湘西「苗族」的「夷苗民族」。他們有人斗膽遠在首都南京自命民族代表,不惜向國民政府虛報「夷苗」民眾人數來爭取政治權益、把自己包裝成「民國才女」,並一度受宋美齡所認可(此人為本名擎宇、取號「北勝女史」、為土知州女兒的高玉柱)。有人的「身份」思想則極為開放,不只一次對訪問他的作者說:「民族的身份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早晚都要消失的,到時彝族沒有了,漢族也沒有了。我自己就消滅彝族了,我是彝族,我討了漢人老婆,我孫女兒成了美國人。我孫女兒在美國生了一個女兒,是我第四代了,她又是什麼族?……孫中山的大同理想就實現了?」(此人為作者多次見過面的李仕安,現已歿)總而言之,第一部分為活生生的、「人的故事」,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比較有保留的,是重要性更高但篇幅比重較低的後兩部分。第一部分對七位人物的介紹,枝節甚多;細節雖然有趣,但跟分析「夷族」的本族與國家身份問題,並非經常有密切的關聯。(實質上,書題名字《身份、國家與記憶:西南經驗》已覺太發散)於第三部分,作者提出「身份意識圈」的概念:熟讀漢史的「夷族」精英把漢人正史書用到的「夷人」客位標籤主位化,與原來主位的身份意識層累疊加,而「對本書提及的任何一位精英,都可以畫出一幅類似的身份意識圈層圖,它隨着群體交往類型的增減而不斷變化」。書既題為「西南經驗」,這種源自「西南經驗」的身份意識,對理解和分析中國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又有何值得借鑒之處?「西南經驗」來自特殊的民國年代,經驗能否告知我們,身份意識在其他環境和時空中,會隨着什麼類型的交往而作出怎麼樣的變化?總體來說,作品予人一種「趕在研究項目產出期限前完稿」的感覺,有些遺憾。◆文:李雅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