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典樂迷眼中,唱片品牌Naxos是迷人又可心的存在。可心是其品質頗高卻價格親民,迷人則是它的曲庫可說是應有盡有,冷門角落亦被照拂。
德國人克勞斯·海曼(Klaus Heymann)上世紀60年代來到香港,就此扎根。出色的生意頭腦和對古典樂的喜愛讓他於1987年建立Naxos,至今品牌已獲得超過30個格林美獎和其他獎項,成為立足香港的世界第二大古典音樂公司。
訪問時,海曼妙語如珠,結束後,他遞上一本磚頭般厚書。還以為是Naxos官方傳記,沒想到是品牌的出版目錄!書中字跡小如蚊蠅,如同Naxos曲目寶庫的秘密入口。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Naxos提供
1967年1月6日,海曼清楚記得,是他來到香港的日子。在此之前,他為名為《Overseas Weekly》的美國軍方周報在歐洲工作了5年,後來因為越戰爆發,他被報社派往香港開設辦公室。「那時的香港和現在太不同了,」海曼回憶道,「沒有海底隧道,你要搭小輪或者『哇啦哇啦』,也沒有這些高架路,沒有今天這些摩天大廈,生活也比現在緩慢多了。對我來說,那段日子最重要的是我學習如何從零開始去開展業務,你要租個辦公室,僱個秘書等等。」當時報紙由一間日本公司負責印刷,它的總經理教會了海曼用筷子,「雖然學得晚,但我用得比很多中國人還好呢!」他大笑。
經由這份工作,海曼對亞洲了解益深。兩年後,他離開報紙開始自己的生意,剛開始時做郵購,把相機等商品賣給美軍,「讓我在一年半裏成為了百萬富翁。」結果隨着美軍離開越南,生意迅速下沉,虧了大錢。好在海曼之前和音響品牌Bose有過很好的合作,品牌老總Amar Bose來香港時,便邀請他為產品做代理發行。「幸運的是,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市場潛力驚人,幾乎每家卡拉OK都有Bose的喇叭,我一下又成為了百萬富翁!」
海曼似乎天生就有生意頭腦,隨後的日子中,他將這一天分與音樂事業相結合。他曾為香港管弦樂團推廣與籌款,是港樂職業化進程的重要推手之一。亦因為踏足音樂事業而認識了自己未來的妻子——《梁祝》權威演奏者之一、著名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二人在香港定居後,因為看到本地市場的潛力,也為了助力妻子的音樂事業,海曼開始涉足唱片產業。
「用LP的價錢賣CD」
「我一直是古典樂迷,9歲時,媽媽第一次帶我去音樂會,我完全被迷住了。」來到香港後,海曼發現本地沒有音樂會,也為了推廣所代理的音響器材,他乾脆自己落手落腳搞演奏會,頗受好評。「那時音樂家來演出,發現在香港找不到自己的唱片。我就寫信給唱片公司:可以發一些唱片過來嗎?結果是這邊並沒有發行渠道。於是我開始發行古典樂的LP。」
到了1978年,西崎崇子與名古屋愛樂所錄製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唱片風靡亞洲,海曼遂成立了HK廠牌,主要錄製華人作曲家音樂並推廣到亞洲。隨後又成立了Marco Polo廠牌,將錄製曲目擴展,更着重涉獵19世紀左右的古典樂罕見曲目,品味獨特,亦迅速佔領了此市場空白。
在此基礎上,1987年,Naxos正式成立。海曼的想法很清晰,「那個時候,CD售價幾乎是LP的3倍。我們沒有非常有名的藝術家和樂團,怎麼競爭?就從價錢入手,我們用LP的價錢來賣CD,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價廉物美,消費者自然喜聞樂見,關鍵是如何做到低價之餘保持品質?海曼的策略是,在東歐國家,例如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地錄製,選用實力大於名氣的演奏者和樂團,成本自然降低不少。「我還從例如Vox廠牌的早期唱片中沒汲取了教訓,他們當時沒有花太多錢在聲音的品質上,我從中學習,從一開始,就要求好聲音、好表演。我們合作的樂團很棒,他們只是沒有那麼有名。而且我還有太太助力,她最暢銷的《四季》錄音賣出了150萬張,而且我還不用付錢。」他調皮笑道。海曼亦認為太太對尋找新藝術家獨具慧眼,「所以我們簽約了很多新晉音樂家,他們接受固定費用,對品牌有忠誠與歸屬感。」在他看來,Naxos發展的30多個年頭,與這些音樂家們合作愉快,是雙贏局面,「我們有了高品質錄音,他們也得到很好的推廣,每個唱片行都有Naxos專櫃,他們也很高興。」
對於樂迷來說,Naxos的特點不只價廉物美,還在於其曲庫非常迷人。它甚少如其他廠牌般為同一曲目不斷錄製不同版本,而是非常重視曲目的系列性、完整性,往往針對特定的作曲家和類型來進行全集式灌錄,對於發燒友來說極具收藏價值。這其中還包含了不少絕版錄音和世界首演錄音等,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曲庫一點不為過。而在Marco Polo廠牌的罕見曲目庫基礎上不斷深耕,亦讓這看似小眾的市場角落成為它大展拳腳之地。
串流服務先鋒
細數過往點滴,海曼妙語如珠,但說起最讓他自豪的,大概是Naxos在音樂串流服務方面的先鋒破格。早在1996年,Naxos就已經打造了業內首個串流平台,比Spotify還要早了好幾年。
「我可不能獨佔功勞。」海曼說,「有一天,我的倉庫經理來找我,說我們應該建一個網站。我說什麼是網站?那可是94、95年。他向我解釋了一番,好吧,那就做一個吧。6個月後,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的就是互聯網將會是音樂發行的未來。哇!我趕緊去看我們的網站,太差了!你懂的,3D的設計,花5分鐘才能進去,資訊一團亂。我說好的,關掉它,我們從頭開始。於是我設計了資料的結構等等,一年多後,我們推出了首個串流平台。」
2002年,Naxos古典音樂圖書館(Naxos Music Library)正式上線,至今已經包含來自約1000個音樂品牌、近18萬張唱片長度的錄音。此外還延伸出世界民族音樂圖書館、爵士樂圖書館、有聲圖書館及首個古典樂影片串流訂閱平台——影音圖書館,以及Naxos古典網上電台等等。「我們現在IT員工已經比音樂員工多了。」海曼打趣道。
「我不覺得CD會完全消失,它會變成一種服務,藝術家想要它來保存自己的作品,樂團想要,評論人或是廣播製作人想要。它是市場推廣的要素,但賣CD本身已經不是一種生意了。我們現在也是很彈性地按需少量生產CD。」他認為,音頻串流與網上視頻提供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新的作品,我們會錄音也會錄影,然後放到YouTube作推廣。現在有時晚上,我和太太會上YouTube去找音樂來聽,太多選擇了。而且如果沒有影像,她就不看,因為她想看音樂家如何演奏。越來越多人喜歡這種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