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巴黎古董雙年展主席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不單是中國古青銅器權威,對當代藝術也有獨到眼光,10月3日至12月16日,位於香港荷里活道123號B座1號舖的戴克成藝廊,將與菲力浦·海姆藝廊合作,舉辦「時刻」當代雕塑展覽,呈現九位歐洲藝術家的當代雕塑作品。
戴氏生長於一個熱愛東方藝術的世家,年輕時在巴黎第七大學取得中文與中國文化學位後,再赴台灣研讀甲骨文及考古學,最終成為甲骨文及中國古青銅器權威。他在法國藝壇地位尊崇,曾任法國古董商工會主席,主理巴黎古董雙年展,並在倫敦、巴黎、紐約多次舉辦以中國藝術為主題的展覽。戴克成對古董藝術的貢獻,令他榮獲法國頒予藝術與文學騎士、榮譽軍官勳位等勳章。他亦寫有多本學術著作:《中國古青銅器淺釋》《古代中國金器》,以及《玫茵堂藏中國銅器》等。
2019年,戴克成入駐香港荷里活道古董街,開設藝廊專營亞洲藝術。 即將開幕的「時刻」展覽,讓大眾可以領略古青銅專家的當代藝術品味。
参與這次展覽的藝術家,以及來的雕塑作品豐富新穎,計有:奧利維耶·貝特朗《佩里帕斯鷹》。貝特朗早期已涉獵繪畫、造型藝術,更是對摺紙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次展出的雕塑作品,與他鍾愛的摺紙亦有共同之處,他以紙板拼接,創作出令人驚歎的動物雕塑。
皮耶·讓·夏貝爾《狂野》《寧靜》《犀牛》《灰塵》。夏貝爾說,藝術創作是一場充滿暴發和挫折的抉擇:「因為我想把它們一一表現出來,從一個強烈的主題開始,這個主題將循環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每日清晨我都被它喚醒。隨後,我感受到大地的召喚, 我為此興奮不已,靈感如泉湧。」
勞倫斯·韋格斯·德斯波提斯《鯨魚》。勞倫斯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這次作品,藝術家將目光聚焦於海洋。她認為,海洋生物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此次作品,便生動演繹了鯨魚在蔚藍海水中呈現的優美姿態。
瓦雷納·多爾《紅熊貓》。多爾認為,在藝術表達中,工具並非最重要的部分,藝術家更應該側重於敘事。隨着他的藝術表達方式愈趨成熟,自然與動物很快便成為了其主要的靈感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