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太祖宴請群臣。 網上圖片

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故事被譽為中國政治上的佳話。故事大約講述宋太祖成功建立宋朝之後,在一次酒宴上,皇帝藉着醉意,對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將領提出擔心帝位安全。將領心領神會,次日向皇帝請辭,回到家鄉享受榮華富貴。

這個故事被譽為佳話的原因,在於宋太祖未如其他開國君主一般,採取加罪的方式奪取功臣權力以鞏固政治。相反,宋太祖是採用利誘方式,一方面讓自己皇權集中,另一方面當年出生入死的兄弟也能盡享富貴,最後不費一兵一卒便造就兩贏局面,戎為佳話。可惜,歷史學家更加傾向此事並不可信,他們根據史料,就兩方面進行闡釋。

第一,史書記載有問題。這則故事的內容來自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但李燾在這則故事下有多加註釋:「此事最大,而正史《實錄》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書。」意思是李燾認為這件事在正史沒有記載,所以他才把這件事記錄下來。李燾這番言論成為史家的疑問:既然此事如此重要,為何正史不記?還是這件事沒有發生呢?李燾繼續在他的註釋寫「王曾《筆錄》皆得其實,今從之,文辭則多取《記聞》,稍增益以丁謂《談錄》」。

李燾引出他的資料來源,希望加強可信度,可又為史學家提供了機會反駁。史學家透過翻查註釋中的資料來源,發現內容不一。《談錄》只講罷免石守信、王審琦二人的兵權,並無設宴請客這一情節。而《筆錄》記載罷去兵權的宿將,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至於《記聞》最多加入設立酒宴的內容。換句話說,史書的記載不一,甚至有矛盾之處。既然如此,史家便更認定這種兒戲之言不可信了。

第二,時間有問題。《續資治通鑒長編》把這個日子定為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而同一本書記載同年六月,宋太祖母親杜太后去世。根據宋代禮制,太后去世,皇帝需要服喪三年以表孝心。故此,皇帝服喪期間,需要穿着喪服,也不能大排筵席。杯酒釋兵權的七月和杜太后去世的六月,中間只差了不足一個月,皇帝不可以在服喪期間大排筵席,那麼在酒席之間釋兵權這件事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了。

歷史學家一般不相信這種拿軍政大事當兒戲的故事。不過,這則故事生動地反映了宋朝的治國手段:用經濟手段,而不是以政治或暴力解決問題。宋代經濟發達及喜歡以歲幣換取和平,與這則故事的處事原則非常相似。

◆ 追昔(歷史愛好者,中國研究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