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有這樣的一段記載,話說陳勝年輕時,在田間為別人打短工。休息的時候,走到田坎上,嘆息了好久,對一同打工的工友說:「苟富貴,無相忘!」旁邊的工友們都嘲笑着回敬他,你作為一個僱工,哪來的富貴啊!陳勝長長嘆了口氣說:「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從這段文字中能看見,秦漢時期的人的確是把富貴作為鴻鵠之志去追求,而且絲毫不避忌這一點。司馬遷亦曾說當時社會風氣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他的筆下,漢代社會流行着逐利之風。即使是讀書人,雖然有儒家重義輕利的教誨,但依然流傳着「遺子黃金滿篇,不如一經」的諺語,道出明瞭學通一經,勝過一滿筐的黃金。熟讀經書,實是為了財富。
漢代大儒夏侯勝就告誡學生:「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註:青紫是漢代最高級官員所用印綬的顏色。故以青紫代表高官)夏侯勝坦白地指出,通曉經術,就能做高官,就能富貴。從下層社會到知識階層,對富貴的追求熱烈而直接。
富貴成「流行詞」處處可見
漢人不止平時的言談舉止中表露出追求富貴的心理,在日常用具上也會寫上、刻上或鑄上類似的詞句,以激勵自己去博取富貴。
近年全國各地出土了不少東漢的富貴吉祥磚,上面刻畫着「富貴吉祥」、「昌富貴,宜官秩」、「常富貴,宜子孫」等吉語。漢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如洗、壺、鐘、鈴等上面也鑄上「富貴昌,宜侯王」等詞句。傳世和出土的吉語印上篆刻的是「長富貴」、「日就富貴」等字眼。在陝西各地,還採集或出土了不少含有「富貴」的瓦當。
而發現最多的是在漢代青銅鏡銘上,「家常富貴」、「富貴安樂未央,長毋相忘」、「富貴且昌」、「富貴樂未央」、「大富貴」、「大上富貴」、「宜侯王」、「君宜高官」、「位至三公」、「位至公侯」等追求富貴的吉語是極其常見的,人們希望銘文能像讖語能應驗。可以說,「富貴」絕對是漢代最流行的詞彙之一。
後世不少歷史學家在解讀項羽「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想法的時候,都認為項羽這種衣錦還鄉的思想體現出他目光短淺。然而這卻是當時社會上下普遍流行的觀念。
漢武帝任命其親信朱買臣為會稽太守時,特意對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今子何如?」目的就是讓朱買臣可以風風光光地回到故鄉。東漢光武帝在封功臣景丹為棟陽侯時,也引用了這句話,以表示把他的家鄉封給景丹是對他的褒獎。
這些記載,不只說明了他們的想法,並且充分說明了漢代社會普遍存在顯示富貴的心理傾向。所以長安縣令楊興在勸說樂陵侯史高時說:「夫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譽,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用反穿白狐裘來形象地說明,富貴是需要展示給大家的。
◆ 羅永生(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歷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主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