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的棋文化源遠流長: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可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中國象棋則有傳正是出自於楚漢之爭中大展軍事才能的「兵仙」韓信之手;而雙陸(又作「雙六」、「握槊」或「長行」)則相傳於南北朝時由西亞、印度一帶傳入中國⋯⋯這些棋盤遊戲能夠鍛煉玩家的心智,培養他們對規則的遵守及高雅豁達心態的追求,更能夠體現智力與謀略的博弈,深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所喜愛及重視,因而琴棋書畫亦合稱為中國四大傳統藝術形式。
據說早在東漢時期,用於遊戲的棋枱就嶄露頭角。而連結圍棋盤的棋桌則始於唐朝、盛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棋桌更是廣泛流行,常在十八世紀書畫及木刻版畫中出現(如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姚文瀚所繪的《芳亭採花圖》),供閨閣中女子進行休閒活動時使用。
棋桌的用途廣泛,蓋上面板之後可作普通桌案、餐桌使用;掀開面板之後,內藏精妙建構,桌面活心板裝卸簡易,常為一面圍棋、一面象棋的棋盤,底下更可放置雙陸棋盤;棋盤側內嵌棋盒兩個,桌側四面各有一個小巧隱蔽的抽屜。內藏的種種玄機,盡顯古代木匠的精工細作,融合了藝術美感、技術工藝、實用價值和中華文化精髓。
筆者的收藏中亦有一張「明末清初黃花梨棋桌」,整體造形簡潔,黃花梨木材色澤瑩潤,明麗典雅。棋盤側內嵌棋盒兩個,桌側四面各有一個小巧隱蔽的抽屜。棋桌以圓材構築四腿足及羅鍋棖,為整體營造了一種溫潤優雅的氣息,更為入座者提供了寬闊的空間。即使置於現代居所中,亦是兼具美觀及實用的難得佳品。●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