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唐代燒尾宴的記載僅餘下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殘本。圖為唐代《宴飲圖》壁畫。 網上圖片

最近寫書,寫到「張俊宴帝」,一席由南宋權臣張俊宴請宋高宗的宴席。詳情待日後再說,今天主要想寫寫另一席「羅漢請觀音」的晚宴──唐代韋巨源宴請唐中宗的「燒尾宴」。說到「燒尾宴」,大家會否以為是筆者寫錯了,誤把「燒味」當「燒尾」?非也非也,此「燒尾宴」是流行於唐代,典型的慶功喜宴。

根據唐代封演編撰的《封氏聞名記》第五卷記,唐代士子「榮進」(登科)和「遷除」(官吏的升遷與除授)的時候,必定會「盛置酒饌音樂」,宴請朋友同僚。而此宴席即「燒尾」。據封演的解釋,所謂「燒尾」有兩個說法:第一,老虎變成人的時候,尾巴仍然不能化去,所以要用火焚去才能真正成人。這寓意初登第或遷除的士子,「本尾猶在」,必須「燒尾」,才能做到「體氣」符合。第二,新羊初入羊圈時,會受到原來諸羊牴觸,「不相親附」,所以必須以火燒去牠的尾巴,才能讓牠安靜入圈。

有關唐代燒尾宴的記載,基本失傳,只餘下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殘本。這個韋巨源出身京兆韋氏,為「關中三輔」(或曰「關中三秦」)之一京兆郡名門望族。唐代長安有句諺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意思是指「韋、杜」二氏地位之高,與天相去不遠。而韋巨源也是門蔭入仕,曾四次拜相,官至左僕射,襲封舒國公,而且更因為宗親之誼,成為中宗的皇后韋氏的心腹。

這樣位極人臣的官員,他辦的「燒尾宴」自然不同凡響。這份食單在清康熙年間收錄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的《經濟匯編·食貨典第二百五十八卷》,裏面一共記錄了該席的58道菜餚。從材料來說,包括了主食:麵粉和米飯;肉食:牛、羊、豬、鹿、兔、狸、驢、熊、鴨、雞;水產:蝦、蟹、魚、甲魚,品類之盛,恐非一般人家能做。從技法來說,這58道菜餚便包含了蒸、炸、烤、煎、炒等十幾種烹飪技法,而菜餚用的材料配搭也十分複雜,展示了高超的「合菜」手法(意思是把幾種食材混和在一起烹調)。

其中最讓筆者神往的,就是那廿多種麵食。像開首提及的「金乳酥」、「曼陀樣夾餅」、「巨勝奴」、「貴妃紅」便是四種很不同的麵食。「金乳酥」是一種用金黃酥油作為配料的蒸餅,《食單》中指明「但用獨隔」的蒸籠去蒸,似乎就是吃那純純的酥油香和麵粉香。「曼陀樣夾餅」是形如「曼陀羅」的烤餅。雖然韋氏沒有明言,但可以推想應該是放在像今日的「饢坑」中的烤箱內焗製的。「巨勝」是指黑色的芝麻,而這麵食是用酥油、蜜水(筆者也不知道用蜂蜜、麥芽糖,還是蔗糖做的)和麵而成,然後放到油裏面炸,再在表面上黏滿黑芝麻。估計,這有點像今日的麻花之類,一看就知道極香口。

至於「貴妃紅」,名字極為香艷高貴,其實很簡單,就是加了味道的紅色酥餅。稱之為「貴妃」,大概就是指其顏色鮮豔,像貴妃美麗,又或者是凸顯其高貴造型。今期篇幅有限,先到這裏,日後有機會再談!

◆葉德平博士 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