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特區政府再推另類「派糖」措施,將發行新一批150億元零售綠債,視乎市況可加碼至最多200億元,保底息更達4.75厘,勝過現時大部分定存息率。是次零售綠債每手1萬元,年期3年,每半年派息一次,持有3年至期滿可袋1,425元,9月18日開始認購。有專家建議市民可試抽10手,不過估計是次或吸引逾50萬人認購,意味每人最多或只可獲發3至4手。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表示,政府去年發行首批零售綠債,獲得市民踴躍支持,更成為當時全球發行額最大零售綠債,而政府今次發行新一批零售綠債,將進一步促進市場發展,同時推動普惠金融,為市民提供回報穩定的投資選項,並可以參與和受惠於綠色金融發展。
陳茂波:進一步促進市場發展
凡持有效香港身份證的個人投資者,均可以到配售銀行、證券經紀或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認購零售綠債。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和中銀香港(2388)為今次零售綠色債券的聯席安排行。發債所得的資金會按照政府的《綠色債券框架》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為具環境效益和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項目融資或再融資。政府會每年公布募得資金的分配情況和預期的環境效益資訊。
零售綠債自9月18日開始認購,10月10日發行,翌日聯交所上市,並可在二手市場進行買賣。
金管局:保底息考慮多重因素
對比政府去年發行首批零售綠債,當時僅提供2.5厘保底息,新一批綠債保底息加碼至4.75厘,較上一批高出2.25厘,亦令市場人士喜出望外。金管局副總裁陳維民昨出席記者會時解畫,指是次在設定4.75厘保底息時考慮了多重因素,包括市場上供求關係、當前利率包括銀行不同年期的存款利率、市民對未來一段時間利率的預期、外圍情況、香港整體通脹等,亦參考近期銀債所定下的息率。
今年銀債的保底息為5厘,創新高;共收到近32.4萬份有效申請,認購額達717億元,亦同創新高。
許正宇:條款設定已容納彈性
對於今批零售綠債發行額不及發行了550億元的銀債,加之銀債認購反應非常理想,被問及為何不增加更多發行額,財庫局局長許正宇回應指,政府在制定條款及額度時已考慮了不同因素,包括市況以及對潛在需求的評估,政府的條款設定已容納了彈性,包括目標發行額為150億元,視乎市況可加碼至200億元。陳維民補充,政府今年財政預算案已估算發行銀債及綠債額度650億元,由於今年較早前已發行相當數量針對機構投資者的綠債,剩下的額度大致要符合政府發債總額。
中銀:料吸引逾50萬人認購
中銀香港個人數字金融產品部副總經理周國昌昨表示,由於新一批綠債提供保底息4.75厘,相信認購反應熱烈,料較大機會有超過50萬人認購。他亦提到,因應半年結已過,零售銀行定存優惠、港元拆息已較早前回落,此時有4.75厘定息綠債推出是恰到好處,市場現預期港息美息近見頂,美聯儲今年內餘下3次議息,或只會在其中一次加息,明年甚至有減息的可能,故新一批綠債提供鎖定3年4.75厘回報,相信對市民而言是相當吸引。他建議手頭上資金充裕的市民可考慮認購10手。
新一批零售綠債發行及認購撮要

【值得入手】回報勝高息定存 閒錢佳選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新一批零售綠債發行至少150億元,息率不低於4.75厘,比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定存息為高,在預期美聯儲今年底停止加息、最快明年上半年減息情況下,4.75厘保底息為市民閒錢增值提供上佳選擇,料會吸引大批市民認購。由於零售綠債的認購資格與iBond一樣,是適用於所有持有效香港身份證的個人投資者,參考上次iBond達創紀錄的71.7萬人認購,今次零售綠債估計亦會錄得相若認購人數。
各類政府債中,目前以銀債保底5厘息最高,但銀債有認購年齡限制,今次零售綠債的息率不低於4.75厘,勝過大部分定存;而翻查本港銀行提供的定存產品,不少年息率也僅僅超過4厘,且有一定的投資門檻,例如必須是新客戶、定存規模有上限,或要以指定手機App開戶等,故今次的零售綠債,入場費僅1萬元,對手上有些閒錢,又追求穩定、高回報的小市民而言,十分值得入手。
目前給予最高定存息率的為東亞銀行,年息有4.8厘,但存款期限僅兩個月,新客戶需開立「BEA GOAL戶口」,並透過電子網絡銀行或手機程式做定存,上限2萬元。信銀國際及創興的定存息皆為4.15厘,存款期都不超過半年,而創興給予的定存上限額為49,999元。
息率比傳統收息股更高
本港近年有多家虛擬銀行湧現,並都以較高存款息率招徠客戶。不過,息率同樣低於今次的政府綠債息率,例如平安壹賬通的一年定存息率,一般訂為4.5厘。匯立的定存產品年期就較長,分別有18個月及兩年選擇,年息4.4厘,上限100萬元。富融的定存息率為4.2厘,年期僅半年。Mox年息4厘,但需要是新資金,設有50萬元上限。
綠債的4.75厘年息,甚至也比目前一些傳統的收息股,擁有更高息率。好像港人傳統收息股港鐵(0066),現時的股息率為4.08%,滙控(0005)的股息率也僅為4.33%,恒生(0011)股息率4.1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