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公布新修訂的初中和小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指出要透過閱讀經典篇章,加強學生價值觀教育。圖為小學生上課情況。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教育局近日公布新修訂的初中和小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2023,讓學生在透過中文科學習中華文化的目標中,新加入了「培養對國家文化的保護意識」內容。而在課程規劃上,新指引亦指出要透過閱讀經典篇章,加強學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國民身份認同」、「守法」、「同理心」等價值觀和態度。

教育局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2020年提交報告,建議中小學課程要為學生創造空間,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並從小加強培養學生欣賞中國文學作品和文言經典。

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其後對自2001年和2004年沿用的初中和小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作修訂,並在近日公布新的2023年版本。

指引列明,中華文化是中文課程的主要學習範疇之一,並涉及認識、反思到認同三個層面。在認識方面,指引強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饒富意趣,認識中華文化,對民族認同極為重要,又可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增強語文溝通能力。此外亦要對中華文化進行反省和思考,樂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而對傳統文化中的不足之處也要敢於承認、勇於改進;在初中指引更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較異同,取長補短。

至於文化認同,則要對優秀的中華文化,包括風俗習慣、傳統美德、河山風貌、科技成就等產生欣賞和思慕之情,修訂版也新增讓學生「願意傳承和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的描述,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時,亦要「培養對國家文化的保護意識」。

教育工作者工會主席、任教中文科的資深教師黃建豪表示,學習中華文化、推動國民教育一直是中文科的責任,過去或有部分老師較強調實用性,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相信更新版指引能夠提供更清晰方向,讓老師能透過中文科幫助學生建立身份認同及正面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