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如何力挽市民留港消費,以至吸引外來消費力,都是香港當前必修課。然而,匯價、租金、人工等局限,令香港毫無優勢「鬥平」。有餐飲業內人士和本地學者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香港無論是搞夜經濟,抑或啟動日間消費氣氛,需要靠優質服務、精準而具針對性的市場策略取勝,而非完全複製內地夜市的套路。
多到內地考察 業界自我增值
在香港及內地餐飲業打滾多年的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副會長唐一瀚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要在14億人的市場爭一日之長短,內地飲食業必須不斷創新,「所以內地同行會不斷觀摩其他省市地區飲食文化,為客人帶來新鮮感,才能留低。」但香港的競爭未及內地激烈,未激發潛力創新突破,希望香港同行多到內地考察,自我增值。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同,三年疫情使香港的食肆商場只想辦法「求存」,沒心思「求新」,以致商場店舖千篇一律,反觀內地的新商圈、新品牌如雨後春筍冒起,新鮮感和吸引力提升,加上港元匯率轉強,北上消費更划算。
麥萃才認為最致命的是香港服務質素下降,從業員高齡化、人手又不足,難免使服務打折扣,「內地服務業好唔同,從業員較年輕,充滿朝氣,店家又會搞好多具噱頭的服務。」
推廣電子支付 遊客不用唱錢
若要留住港人留港消費,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解決人手荒、提升服務水平,又贊同政府輸入外勞,「能讓本地的從業員感到危機感,知道自己唔係無可替代,激發他們提高服務及競爭力,政府亦需要通過職業學校,提供不同服務行業的證書課程,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對特區政府提倡「搞旺」夜市,麥萃才表示內地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近年都積極推動「夜經濟」,成敗在於統籌和協調,「選址好關鍵,要設立在交通方便的市區,山旮旯唔會有人去,要使用電子支付,遊客唔使唱錢。」
同時,定位也十分重要,「香港集中外文化、美食、貨品、娛樂等元素於一地,但雞蛋仔和魚蛋已經不足以吸引人流,每月都要有搞作,定期搞大型主題活動,邀請著名歌星演唱或者巡遊,充滿慶典的氣氛,自然能夠吸引本地人及旅客。」
他又認為,現今是網絡新世代,網絡營銷不可或缺,建議透過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熱門社交媒體搞「打卡」活動作宣傳,吸引年輕人入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