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題青玉採玉圖山子
◆白玉蚩尤環
◆17至18世紀莫臥兒王朝青玉長流壺
◆乾隆御題青玉盤
◆乾隆帝御用紫檀嵌白玉雲龍紋冠架
◆故宮博物院在新疆自治區博物館設立的故宮廳
◆清乾隆「敬天法祖之寶」碧玉交龍紐
◆「敬天法祖之寶」碧玉交龍紐印文
◆「太上皇帝之寶」青玉交龍紐
◆碧玉乾隆元年上聖祖謚冊

中國古代玉文化源遠流長,可追溯到近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清代乾隆時期,玉雕藝術的發展達到高峰。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清皇家玉器數量之多、品質之優,為世界上任何博物館所不及。該院日前首次在本院外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設立「故宮廳」,並舉辦「盛世琳琅——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玉器展」。展品從故宮博物院藏近19,000件(套)清代玉雕藝術品中遴選100件(套)精品,涵蓋了禮器、陳設、賞玩、日用等,以玉器功能為經,材質、工藝、造型、紋飾、內涵、包裝為緯,立體展示清代玉雕藝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華玉文化的淵源有自、綿延不絕。本次展覽將延續至2024年1月。◆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應江洪 新疆報道

位於自治區博物館三樓的「故宮廳」,門廳設計得古香古色。藍底金字的匾額,朱紅、明黃、霽藍——這些故宮裏的「國寶色」被巧妙地運用在布展的細節中,讓觀眾在雍容祥和的氛圍中欣賞溫潤華美的玉器。

玉作為禮器,始於新時期時代。人們將玉視為天地精氣的結晶,使玉在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都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而琢磨於帝王宮苑的玉製品,更是被看作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徵物,成為維繫社會統治秩序——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清代從建政之初即建立了冊寶制度,後逐步完備,玉冊玉寶遺存甚多,著名的二十五寶璽中有二十三方都是玉璽。清代祭祀中不僅以玉為禮器,在祭祀過程中所使用的禮樂和儀式也都離不開玉器。

乾隆玉璽 宮廷重器

在「受命於天」板塊,重點展出了「敬天法祖之寶」碧玉交龍紐、「太上皇帝之寶」青玉交龍紐、碧玉乾隆元年上聖祖謚冊等一批「宮廷重器」。其中,「敬天法祖之寶」碧玉交龍紐為乾隆皇帝晚年所製,印文為漢文篆書,陽刻。「敬天」「法祖」「恤民」一直是為政者修德保身的要務,乾隆作此寶,亦有自省之意。

清朝康熙帝共在位61年,乾隆帝早年時曾立誓若得在位60年當即歸政,以表「不敢上同皇祖」之意。歸政後,乾隆帝稱「太上皇帝」。這枚「太上皇帝之寶」青玉交龍紐,印滿漢雙文,印身四周刻乾隆皇帝御製文「自題太上皇寶」。

謚冊是皇帝為已故前代帝后進謚號時得製用之物,清代尊謚前祖始於皇太極。這次展出的碧玉乾隆元年上聖祖謚冊,共10片,文字為滿漢雙語,係乾隆皇帝為康熙帝所上之謚文。

修身禮佛 以玉為飾

出於個人修行和穩定政權的雙重需要,無論藏傳佛教還是漢地佛教在紫禁城中都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與藏傳佛教佛像、祭器多用金、銅不同,宮中漢地佛教用品的製作主要用玉。乾隆時期,宮中佛堂以中正殿區為核心,遍布後宮各區。在「法相梵音」板塊,展出了各種白玉、青玉佛像,佛前供器、佛缽等,從中可管窺皇家禮佛及佛教藝術對清代裝飾藝術的影響。

以玉為飾,源於人類對美的追求。儒家宣導的「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等理念到清代時已深入人心。本次展出的白玉蚩尤環即是清代玉飾的代表,不少市民遊客在展台前駐足流連,該環外壁凸雕四個圓形蚩尤面紋和兩個方形蚩尤面紋,獸面皆為圓眼、大嘴。環側切為二,兩環相套,可上下相扣,首尾銜帶。切面四處陰刻填金乾隆御筆題詩:「合若天衣無縫,開仍蟬翼相連。乍看玉人鐲器,不殊古德談禪。往復難尋端尾,色行底是因緣。霧蓋紅塵溫句,可思莫被情牽。」烏魯木齊市民羅靜表示,這種合璧連環構思巧妙,其咬合製作的尺寸之準、密合之嚴,令人嘆服。

清室雅伴 幾暇清賞

玉陳設在明清時期獲得巨大發展。清代宮廷玉陳設數量大、品種多,使用非常普遍。內廷殿堂內,多寶格、坐榻、几案、牆壁之上隨處可見玉陳設,如山子、如意、各式仿古玉器、花插、插屏等,以及人物、動物、植物瓜果造型的小文玩。特別是大型玉陳設更是彰顯了清廷的綜合實力,各種形制的玉冠架,亦為清代所獨具。

同時,清代玉陳設的做工也更加複雜精細,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成就,集陰刻、陽刻、鏤雕、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和歷代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糅合變通,創新與發展了傳統玉雕工藝。

此次展出的青玉菊瓣式爐瓶盒三事,即是明清時期流行於文人雅士案頭的成組焚香熏香器具。其中的爐為焚香容器,瓶則用來盛銅鏟箸,箸夾香料,鏟取香灰;盒則盛納香料。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展品中看到了乾隆帝置帽用的紫檀嵌白玉雲龍紋冠架。這個玉冠架以紫檀鑲玉插接而成,中間以一鐵軸貫穿。在冠頂、中間鼓肚及紅木鼓形底座上鑲嵌三塊白玉,均深浮雕雲龍紋。或兩龍在雲中相戲,或一龍在雲間穿梭。龍雙眼凸出,張口露齒,闊鼻,雙角,髮鬚多且長,五爪,火焰形尾,極富動感與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