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食物安全專員黃宏昨日在政府聯合記者會上表示,自今年6月中起已耗費約200萬元增加檢測儀器及相關設施,至今檢測逾一萬件進口食品,數目相等於去年全年,其中逾半為水產。她強調,十都縣以外的日本水產或食品,雖然可以進口香港,但抵港後會採取「扣檢」方式先檢查文件再「攞辦」做輻射檢測,未有結果前絕不「放行」至在市面出售,市民可放心食用。
將嚴格把關 檢控違法者
黃宏表示,倘遇到食品有害物質超標,食安中心會追查來源地,例如與日本政府溝通,考慮是否要再加強禁令範圍,甚至暫停來源地的食品供港。她強調,食安中心會與海關合作,嚴格把關,若然證據充足,會對違法者進行檢控。同時,食安中心每日在專題網頁公布有關日本進口食品的資訊,包括輻射檢測結果,相關資料會載於環境局每個工作天發布的新聞公告中。
在新措施下,本港漁民水產回港亦須經核幅射檢測,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這只屬預防措施:「如果本港漁獲未來檢測出核元素超標而蒙受損失,本港有保障基金進行賠償,但相信短期內不會出現核污染問題。」
漁護署助理署長黎存志指出,香港與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水域有一段長距離,相信香港海域魚產品受有關輻射影響機會微,但明白漁民團體憂慮市民對水產失去信心,因而影響生計。漁護署會每日檢測魚統處批銷的捕撈漁產品和香港水域內魚類養殖區並適時發放資訊,以釋除疑慮。
天文台助理台長(輻射監測及評估)李立信亦指,核污水對香港水域的影響輕微,但天文台仍會加密香港水域的海水樣本輻射監測,一旦有異常會直接通報漁護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