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利用屋頂設計了一個空中廊橋系統。

沙井古墟佔地26公頃,在設計師韓晶看來,這是一片完整、宏大且有原真性狀態的歷史街區,所有典型性的空間都有序,沒有被破壞過,雖然這些建築夠不上文物,但廣府文化的肌理還存在。「我們不忍心下手,很多好東西,有可能一桶油漆就完了。」

少介入 古墟微改造實驗

正因為如此,「沙井古墟新生計劃」遵循着「輕介入」、「微改造」、「可還原」的原則,包含了河流整治、景觀設計、建築和室內設計等。其主體項目是對龍津河進行示範性的水體整治和景觀改造。

針對龍津河的狹窄和污染,設計師採用了低成本的雨污分流方法,把現有河道的縱剖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污水箱涵;上層是雨水通道。沒有雨水時,可以將附近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中水注入其中。同時,在局部地點適當增加水體寬度,還路於河,設計了親水台階,可以供人們在水邊玩耍,體驗河流的原始魅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所建的沙井戲台,由於年久失修,逐漸成為一個「無用空間」。為了重新恢復戲台功能,項目使用輕干預的方法對老建築進行改造,從當地收集一些舊木材和青磚,用於室內裝飾和地面鋪裝。

這些有些近乎「躡手躡腳」的改造,都只是通過自然、社會、文化相關聯的內容進行時空的編織。所有這些改造的背後,設計師審美都沒放在第一位,也沒有打算建設永恒的東西。「任何時候都可以拆掉,立刻恢復原狀。」張宇星說。

低成本 讓改造融於日常

在戲台附近有一處建築廢墟,長期荒廢變成了雜草叢生的空地,有居民在此種菜。設計師利用廢墟邊的公共廁所屋頂,順勢設計了一個空中廊橋系統,包括大台階、空中棧道、腳手架海報塔等,人們可以走到二層標高,近距離觀賞近在眼前的歷史建築群,發現歷史遺產之美。

改造後的龍津河景觀、戲台、廢墟花園、山牆之家就像村民們日常生活裏自然生長出來的東西,仍被維護得很好。村民們自然而然地使用着龍津河邊的座椅和戲台的空間,廢墟花園也成了村民們平時曬衣服和小孩嬉戲的遊樂場。

和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不同,深圳的「城中村」吸收了整座城市近一半的人口。城中村改造往往涉及落腳城市的經濟生態以及人口的遷移。張宇星表示,低投入低介入,最終是入駐階層和文化分層的問題。「城市更新與改造,花了很多錢,必定是有錢人在用。城中村環境變好了,原來的人可能就走了。」

正如亞太遺產獎評委指出的一樣:以低成本、低技術的方式修復河岸,並重新利用現存建築結構和公共空間創造出新的設施,在尊重古老城市形態的同時增強了社區互動。在復興本地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該項目證明了城市創新在以一種整體的方式維護歷史景觀方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