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紀念周鍾瑄逝世260周年暨影視劇題材專題創作研討會於貴陽舉行。周鍾瑄(1671年—1763年),字宣子,貴州貴築(今貴陽花溪)人。周鍾瑄天生聰穎,康熙時期以鄉試第二名中舉人,先後任福建省邵武縣知縣、台灣府諸羅縣知縣。時至今日,台灣中南部地區還是以農業為主,而周鍾瑄開發和開化了諸羅,把當時堪稱先進的農耕文明理念和器具、技術帶到諸羅,可謂功莫大焉。◆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亞明 貴陽報道
「郡縣治而天下安,從這個角度看,周鍾瑄堪稱中央王朝開台第一人」。國家一級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海峽兩岸電影交流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鄧晨曦,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只有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周鍾瑄,才能解釋在過往三百多年中,原諸羅今天的嘉義的台灣同胞,為何把周鍾瑄像神一樣地敬奉。他亦說明,「也只有站在這樣的高度來看周鍾瑄,才能夠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真實,才能夠讓周鍾瑄的形象從林林總總的清官戲中脫穎而出,成就一番新的氣象和境界。
「封神」傳習錄
周鍾瑄少小時即父母亡故,係由叔父撫養成人。他沒有兄弟姐妹,中舉宦遊之後,其自身足跡和子女都在外地,儘管最終落葉歸根,但當地人對他所知甚少。
去到嘉義之前,鄧晨曦對周鍾瑄的了解也是零。第一次接觸周鍾瑄其人,還是在這裏的城隍廟。其正殿毫無懸念地供奉着媽祖和城隍,令他頗感意外的,就是正殿的主要位置,供奉的卻是周鍾瑄。一看介紹,吃驚不小。原來此人先是在福建邵武任知縣,鄧晨曦就是土生土長的福建人,這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後因政聲卓著,周鍾瑄被選調到諸羅縣任縣令。這一次,鄧晨曦還記住了,周鍾瑄從貴州——一個眾人眼中的蠻荒之地,出了這麼一個能人,無論如何是要格外留意的。
在幾乎成謎的周鍾瑄老宅,在蜚聲海內外的桐埜書屋,在近年來陸續興建的周氏宗祠和兩周文化交流中心—當地人稱的「兩周祠堂」等處遺蹟,鄧晨曦等一眾專家、嘉賓感受着周鍾瑄三百多年前的生命信息。和他對周鍾瑄的認識和了解類似,騎龍村人也是在台灣人前來尋訪之後,才知道他們原來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老祖公的—頗有點「出口轉內銷」的意味。
周致新是每次接待台灣訪客的周氏後人,算起來正是周鍾瑄的第十代子孫。砍光滿眼滿山滿地的刺蓬蓬之後,他們在騎龍村東南方兩三里路,與相鄰惠水縣交界的金雞坡,找到了周鍾瑄墓藏。清掃、整理,香蠟紙燭,跪拜如儀——這多少有點讓周致新、也讓整個騎龍村人感覺意外。
意外之餘,從台灣人帶來的碟片和圖書、畫冊上,周致新才知道在周鍾瑄老祖公當年修建的城隍廟裏,當地人把老祖公像神明一樣地敬奉,三百多年香火不斷。周致新他們還聽說,這些年先後興建的周氏宗祠和「兩周祠堂」,台灣人也出了錢。台灣人這樣尊奉自家老祖公,周致新和騎龍村人錯愕之餘,也就一天天地開始收集老祖公事跡,一點點在心目中想像和還原老祖公的形象。
開台第一辯
周鍾瑄後來編撰的《諸羅縣志》顯示,周鍾瑄係諸羅縣第十一任縣令,在他之前,還有十任縣令。在他和前十任履任諸羅縣令之前三十年,是施琅大將軍代表康熙王朝從鄭成功手裏收服台灣。更早的時候,是海商出身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裏奪回台灣。
鄧晨曦關於周鍾瑄的開台第一說,側重點不在時間的早晚,也不是官位的高低。就後者來說,劉銘傳和沈葆楨,不是一省巡撫,就是數省總督,官位當然遠非一個小小的縣令可比。他是從「郡縣治而天下安」的角度,來觀察周鍾瑄的價值和意義的。首先,鄭氏從荷蘭人手裏奪回台灣,固然功不可沒。但鄭氏踞台二十餘年,一直都是處於與清廷的拉鋸戰之中,建設和治理自然還提不上議程。就算是施琅從鄭氏手裏收服台灣,忙亂之中也還顧不上治理。那麼,前十任縣令的治理績效如何呢?雖然周鍾瑄編撰的《諸羅縣志》均給出了正面的評價,並對其中兩位以「列傳」予以記載,內有不少嘉獎之語,但等着第十一任縣令周鍾瑄的所謂縣治,就是作為縣衙的三間搖搖欲墜的土牆房,外加30餘戶居民,位於諸羅山下,並無一般作為縣城標配的城牆。
周鍾瑄治理諸羅三年,歸其要者,一是把多年歷練尤其是福建做官的經驗帶到諸羅,興修水利,發展生產,讓諸羅從原來居無定所的狩(漁)獵社會步入農耕社會,實現了社會文明形態的巨大跨越;二是充分利用早年身處貴州這個蠻夷雜居之地,了解民族習性的獨特優勢,彌合當地「生番」即高山族同胞與「熟番」的矛盾與衝突,引導「生番」搬出大山,一步千年跨入農業社會;三是興教化,各地學校紛紛舉辦,孔廟、城隍廟得以興建,縣志得以編撰,一時風氣為開,經濟社會繁榮。時至今日,諸羅改名而成的嘉義市,依然是台南糧倉的主幹。
「康熙選擇周鍾瑄,正是看好他的兩大優勢,可謂眼光獨到」,鄧晨曦說。
弘揚先賢風采
「開台第一說」擁躉楊穎達認為,周鍾瑄被諸羅民眾塑為主神,在諸羅城隍廟正殿主要位置,與媽祖和城隍一起被敬奉,與後來每年舉行 的「周公會」,構成了周鍾瑄治台的正能量傳播體系。這樣的傳播體系還包括但不限於,從2006年起,嘉義當局確立「周鍾瑄紀念日」,每年舉行秋祭大典、「周鍾瑄論壇」研討會等系列紀念活動;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祖父、台灣學者連橫,在其所著的《台灣通史》裏曾為周鍾瑄列傳,稱其「性慈惠,為治識大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9月出版的《台灣先賢先烈專輯》中就有《周鍾瑄傳》,等等。
「時值周鍾瑄逝世260周年紀念日,我希望用當今最先進的影視手段和技術,講述周鍾瑄的故事,在人性的還原和細節的真實中,再現開台第一人的風采」,楊穎達不忘自己的專業和職業,表示要成為傳播周鍾瑄事跡又一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