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上海試製成功的新中國第一隻細馬手錶。
◆1955年在大連試製成功的新中國第一隻仿羅馬型17石「大連」牌手錶。
◆1958年新中國第一隻「鑽石」牌懷錶。
◆1959年新中國第一隻航海錶。
◆1961年在天津試製成功的新中國第一隻空軍計時碼錶。
◆1965年天津手錶廠和天津大學合作研製出的新中國第一隻音叉式電子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上海」牌總理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上海產「鑽石」牌1%軍用秒錶。
◆1971年新中國第一隻自行設計的航空計時碼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連手錶工業公司試製的新中國第一隻盲人用「珍珠」牌觸摸型手錶。

「光陰的故事」 觸摸時間與歷史的溫度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計時文化。作為戴在手腕上的小型計時器,手錶雖然在中國起步較晚,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戰略方針指引下,中國於1955年3月24日自行試製成功第一隻「五星」手錶,結束了不能造錶、只能修錶的歷史。此後,全國各地也相繼試製出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手錶,開創了中國手錶製造的新紀元。由大連博物館與大連國錶研究中心聯合策劃的國產手錶原創展覽「光陰的故事」,目前正在大連博物館展出。大連國錶研究中心負責人王紅表示,該展通過不同時期1,300餘件國產手錶,向觀眾展現新中國手錶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發展歷程,通過講述光陰故事,致敬勇於奮鬥的大國工匠,該展持續至10月22日。◆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大連報道

早在遠古時代,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了用測日影的方法計時。後又出現「漏壺」,東漢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宋代蘇頌製成「水運儀象台」,具有齒輪系統和擒縱器,已經具備了鐘錶的基本雛形。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製了「大明殿燈漏」與「五輪沙漏時鐘」,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機械的先進性和準確性得以凸顯。可以說,中國古代計時器的發展歷程,為整個人類社會提供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明代萬曆年間,西洋自鳴鐘被進獻給萬曆帝,西洋機械鐘錶開始在中國流行,中國傳統計時發展與新機械工藝縱橫交錯,豐富了計時器的品類。至清代,民間西洋鐘錶仿製與生產不斷發展壯大,出現了機械鐘錶作坊, 「蘇鐘」「廣鐘」發展成為可與御製鐘鼎足的國產鐘錶。1903年,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鐘」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

「五星」錶誕生

手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它的藝術裝飾和精巧技藝,蘊藏着它出生的時代和地域特色。大連國錶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宏波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除個別地區有一些小型的鐘錶製造作坊,沒有手錶製造行業,僅以拆卸進口古董錶機件生產錶殼,使用進口小三針(指錶盤只有時、分2根長針,秒針在6點處一個小圈內以小針轉動)機芯而組裝的配殼錶。這些配殼錶大多走時不準、易壞,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手錶,只能算是特殊時期的產物。配殼錶的外觀件通常具有很強的中國元素,例如和平鴿、寶石、五角星、運動等圖形作為商標,其實質只是為破舊的進口古董手錶機芯披上了中國特色的外衣,起到外觀修飾作用而已。

新中國成立後,天津怡威鐘錶店與天津華威鐘廠合作,在華威鐘廠由江正銀、孫文俊、王慈民、張書文4位師傅成立天津手錶試製小組。經過百天的日夜奮戰,1955年3月24日下午5點45分,終於成功試製出中國第一隻手錶,命名「五星」牌。天津「五星」牌手錶分為15占(鑽)和17占(鑽)兩種。展品中這隻15占(鑽)的「五星」機械手錶,幾乎全部用手工製作,錶盤上有五顆金星和「中國製造」字樣。

就在三個多月後,上海中國鐘廠、建國儀錶廠、華康鐘錶材料行、慎昌鐘錶店和藝星、和成、華成、中蘇等4家工業社及6名鐘錶修理個體勞動者共28個單位的58人成立了手錶試制小組,開始仿製瑞士「賽爾卡」牌長三針機械手錶。同年9月26日,試製小組組裝出18隻試製樣錶,這是中國製造的第一批細馬機械手錶。

劉宏波進一步解釋道,手錶有粗馬和細馬之分,機芯的擒縱機構只有2個鋼釘的稱粗馬手錶,如最早的15鑽「五星」手錶;擒縱機構帶有鑽石的稱為細馬手錶。

自1955年開始,新中國手錶工業從無到有,手錶工匠們自力更生,不斷創造出中國手錶工業一項又一項的新產品革新成就,填補了中國計時領域的各項空白。

從有到優 從優到強

劉宏波介紹說,天津手錶廠是中國手錶工業的開創者之一,自1955年試製出新中國第一隻「五星」手錶以來,開始了手錶研發和生產的歷程。1956年仿製瑞士「鐵達時」手錶生產了「五一」牌手錶;1961年試製出空軍304計時碼錶;1965年在分析和改進機芯後,推出「中華」牌和「五一」牌防震手錶。隨着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天津手錶廠也不斷推陳出新,其自主設計的ST5型、ST7型和ST12型機芯,命名「海鷗」牌,廣受歡迎。

上海手錶廠也是中國製錶業的重要代表之一,在1955年試製出新中國首批18隻細馬機械手錶後,1958年該廠正式成立,試製了第一批「上海」牌A581型手錶。此後,上海手錶工業很快形成協作配套較為完整的手錶生產基地。1961年,上海手錶廠成功研發出611型防震手錶,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試製出623型日曆款手錶,因被周恩來總理珍愛佩戴而廣為傳頌,又被稱為「總理錶」。至1990年,上海鐘錶行業累計生產男錶6,702萬隻、女錶4,066萬隻。

而大連手錶工業始於鐘錶修理。劉宏波表示,1955年成立了五個修錶刻字合作社,幾位修錶師傅於當年成功試製出大連第一隻長三針17石(鑽)手錶,命名「大連」牌。手錶的結構採用前卸殼分離結構,背透機芯上清晰可見夾板與防震部件均用金片作為寶石套筒及避震器,其外殼手工打造痕跡明顯。此後,憑藉着手錶工人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又相繼研製出日曆型手錶、女式坤錶、石英電子錶等十餘個品種,上百種不同花色款式,年生產能力達到150萬隻。

展覽現場,大連手錶廠的自製小萬能銑床、台式鑽床、小車床、游標卡尺、螺絲搓絲板、熱處理光亮淬火爐等一系列修錶設備及工具,也生動體現了老一輩製錶人為中國手錶工業發展騰飛曾作出的努力貢獻。

劉宏波表示,「光陰的故事」展覽折射出新中國成立後手錶工業的發展和工匠們奮鬥前行的足跡,希望以此激發觀眾對於時間和手錶工業創新發展的探討和思考,同時,充分感受時間的匱乏和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