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郵輪碼頭上周迎來「海洋光譜號」和「名勝世界壹號」郵輪,但大批登岸旅客要大排長龍等的士,交通配套不足問題凸顯,旅遊事務署昨與碼頭運營商商討改善措施,表示將增設郵輪碼頭特別巴士線等便利旅客。香港大力發展郵輪經濟、做大文化旅遊產業,關鍵要做好前瞻性規劃,交通配套、旅遊設施、商業發展應先行一步,滿足遊客需要;更要加強與內地合作,為推動香港郵輪經濟和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新冠疫情期間,由香港遷往新加坡作為母港的亞洲最大郵輪「海洋光譜號」4日重臨香港,這本是香港重振郵輪經濟的大好機會,結果卻因交通配套嚴重缺乏,導致登岸旅客大排長龍等接駁交通,令旅客大為不滿。此次郵輪抵港,時間、乘客數量一早就知,交通安排卻嚴重缺乏,顯示政府部門溝通、調配指揮出現問題。啟德郵輪碼頭交通配套不足問題,此前已多次出現,但至今仍無改善,顯示本港郵輪碼頭交通規劃、商業發展規劃缺乏前瞻預見性,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據啟德碼頭運營商數據,今年共會有143艘郵輪停泊,數量達疫情前八成,如何確保即將到來的多艘大型郵輪訪港時,不再出現登岸旅客大排長龍等接駁交通問題,是政府與業界急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旅遊事務專員沈鳳君昨與業界開會商討後提出解決辦法:一是會積極與運輸業界探討開設來往碼頭至尖沙咀的特別巴士路線,並考慮增設非專營巴士路線的服務,以及探討便利旅客乘車付費的安排;二是會即時加強碼頭營運商與的士業界的溝通,提高發放實時資訊的覆蓋網絡、效率及頻次,並考慮提供誘因,如提供隧道券等,吸引的士進入郵輪碼頭接載乘客;三是長遠需要改善啟德一帶交通,包括來往北角至觀塘的渡輪航線中途停靠啟德,或增設啟德來往牛頭角航線等。政府及時與業界商討、拿出解決問題辦法,展現政府應有的工作態度作風,下一步是加強溝通、切實落實,給郵輪登岸旅客留下對香港的美好印象。

啟德郵輪碼頭由政府斥資82億元興建,2013年年中啟用,但一直存在交通配套不足、碼頭商舖定位不準大量空置、停靠郵輪碼頭船次低於預期等問題;到新冠疫情衝擊,問題就更嚴重。如今疫情已過,國際郵輪重臨,不少更會以香港作為母港,但交通配套不足等問題便又凸顯,說到底,問題還在於本港在發展郵輪經濟上缺乏前瞻性、有預見的規劃。

環顧周邊的上海、廣州等城市,在發展郵輪經濟,皆重視前瞻規劃的引領、推動作用。上海今年4月發布的《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實施方案(2023-2025》提出,要把握全球郵輪經濟重啟的窗口期,系統推進郵輪經濟全產業鏈發展壯大,要把做強母港功能作為關鍵支撐,開發更具特色、更有吸引力的新航線、新項目,要把打造產業集群作為核心任務,並促進郵輪旅遊和全域旅遊相結合,與長三角聯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消費目的地。

當前,郵輪經濟和文旅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今年底交付,推動內地加快發展郵輪經濟的步伐。特區政府一直致力將本港發展成為亞洲主要國際郵輪中心,政府亦於2018年制訂全面發展郵輪旅遊的策略方向,當前正是全球郵輪經濟疫後重啟的窗口期,政府要把握機遇,檢視過往規劃的不足,考慮制訂本港郵輪經濟發展具前瞻性的新規劃,推動郵輪發展與本港文化旅遊發展、灣區文化旅遊合作聯動發展,真正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郵輪樞紐和文旅產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