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欽在店內為顧客服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許世欽在指導服務員。 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鹹蛋燒臘與紅燒牛肉雙碼米粉,充滿湘港風味。 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沙水大食堂」生意興隆,顧客滿座。 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許世欽與家人。 香港文匯報長沙傳真

引香港經驗優化結構 開連鎖食堂拓展業務

在湖南長沙白沙路的回龍山下,有一眼泉「白沙井」,泉水從井底汩汩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斷。距這眼名泉不到兩百米,有一家老字號米粉店——「民間沙水粉麵館」,其採用白沙井泉水製作粉面,生意火爆數十年不衰。而讓人意外的是,如今這家傳統長沙米粉店的掌舵人,是一位地道的香港女婿。而「民間沙水粉麵館」店面一側,設有港仔燒臘明檔,彰顯出這家長沙老字號特色餐飲店,具有湘港兩地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特色。

許世欽從小在香港長大。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一家香港地產企業,在北京分公司工作,2007年又被公司派到長沙,2012年與長沙的妻子相識相戀,2015年結婚後,就接手了妻子家的米粉店,他採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將這家傳統老店經營得更加紅火,不僅渡過疫情難關,更設計推出子品牌豐富經營業態,尋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姚進 長沙報道

許世欽今年40歲,穿着休閒但精緻,面容俊朗而幹練,顯得非常年輕。許世欽坦言,來長沙之前,他在一家香港房地產企業內地公司擔任董市長秘書,簽訂的合同金額都是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人民幣,下同)。剛從房地產行業轉行做粉麵館時,他確實感到一定心理落差,但他很快調整了心態,開始以自己的理念對妻子的家族生意進行現代改造。

精簡菜品 減輕人工及採購成本壓力

在此之前,「民間沙水粉麵館」是鬆散的家族式管理,一共兩家店面,卻讓他的岳母忙得焦頭爛額,人事任命往往就是一句話的事,朝令夕改也是家常便飯,財務、運營、出品、成本控制等幾乎都沒有,僅僅是每天浪費的食材都令他心疼不已。許世欽經過周密的市場調研,在家人的信任與支持下,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許世欽建立起符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管理團隊,哪怕就只有幾家店,也從長沙本土其他餐飲連鎖企業聘用了專業的行政及財務人員,讓企業的運營規範化,不再用「人」管理企業,而是用「制度」來管理企業,每周例會讓企業的運營管理走上了標準化的道路,告別了之前的鬆散式管理。逢題必解、有錯必究、獎懲分明,員工福利更有保障,也讓大家對企業有更強的歸屬感。

「民間沙水」的財務總監李靜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為了將公司財務條理清晰化,許世欽和阿里巴巴開展深度合作,在收銀、供應鏈、客戶管理等方面用大數據將這個傳統老店品牌管理得井井有條。

李靜表示,許世欽還引用了很多香港餐飲業的管理經驗,將產品結構優化,讓原本繁雜的菜單做到「多品類、少品種」,還增加了之前沒有的長沙本地特色飲品等產品。

品類增加的同時,許世欽又將蓋碼飯(簡稱蓋飯,就是在米飯上澆入菜滷,做成一人分量的飯,碼即配菜)、粉麵兩大主打產品下的菜單進行精簡,從以前八十多種精簡到目前的二三十種,並且還針對不同的季節推出當季新品,譬如冬季溫補的羊肉、寒菌和夏季相對清爽的萵筍絲炒肉,除此之外,還推出預設套餐模式,幫助「選擇困難」的消費者進行快速點單,節約點單時間,同時大幅度減輕後廚採購成本及人工壓力。

製作流程可視化 促企業良性發展

許世欽還建立中央廚房倉庫,由以前單個門店採購變為統一採購,除了必須鮮物鮮用的當天採購外,平時一般只備兩到三天的食材,這樣既避免浪費又保證了食材新鮮。

許世欽坦言,當地傳承了數千年的米粉行業,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與家族傳承,但在擴大經營後,其質量和品控就難以控制。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引進了成本卡和流程管理模塊化的運營思路,將每一個菜單從備料到出品都讓操作員詳細地記錄下來,從用料分類、備料須知到製作流程等統統分門別類地記錄在案。

當然,許世欽推出的新措施,在實施時也並不是沒有阻力。在店裏工作幾十年的肖師傅,一開始並不認同他的一些做法。肖師傅認為,每家門店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在傳承的時候都應該是口口相傳,這樣才能保證店家的配方不會外傳,形成自身的優勢。

許世欽耐心地向他解釋:「將製作經驗可視化,把這些細節全部規範入庫,以達到可傳承、可培訓、可監督、可複製的目的,譬如肉絲煨碼,用什麼部位的肉、切多寬多長、如何醃製、下鍋炒製放什麼料、煨多久,用料詳細到克、時長精確到秒,就算是新來的師傅也可以操作到八九不離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即可上崗。這樣,才不會出現『走一個師傅垮一家店』的現象,企業才能保證良性的發展。」

經過實際的操作,肖師傅也逐步認可了許世欽的理念,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企業的長期發展的確是非常有利的。

借鑒香港中式快餐 開發新菜品

香港是國際美食之都,作為地道的港人,許世欽還引入香港美食,開發新的菜單。在「民間沙水粉麵館」的店面外,香港文匯報記者見到專設有港式的燒臘明檔,出品鹹蛋叉燒、燒鵝等產品,除堂食外,還可以送外賣。許世欽介紹,店裏還推出的港式叉燒與肉絲、牛肉等本地特色雙拼的米粉,其湘港兩地混搭的風格,受到了食客的歡迎,也成為區別於長沙其他米粉店的特色。

突如其來的三年疫情,餐飲業遭受巨大的衝擊,許世欽坦言他倍感壓力,不斷地進行調整運營,開發新的產品。去年起,在許世欽的主導下,公司新推出了子品牌「沙水大食堂」,面向「打工人」,提供味道更豐富、品質更有保障的食物。

許世欽經過調研後認為,內部食堂客源穩定,受市場變化以及疫情等不可預計的外界影響較小,只要形成流程,就可廣泛複製。

「沙水大食堂」的第一家店,許世欽選擇長沙河西的五礦麓谷科技工業園,這裏有幾棟寫字樓,人流量大,但周邊沒有繁華的商業街,中午就餐的需求很大。而許世欽打造的食堂,與本地湘式快餐相對單調的香辣味不同,借鑒香港中式快餐的豐富種類,增加了很多本地沒有的特色,甚至有西餐,並將火鍋品類快餐化,打破以往「打工人只能吃蓋碼飯」的標籤,保證每周、每天、每餐都有新菜品、套餐進行輪換,讓食客在口味上有更為靈活的選擇。

隨着大食堂在五礦麓谷科技工業園一年多的試水,平均每天有800至1,000人就餐,形勢非常喜人,每天穩定的流量和營收,也增強了他繼續開店的信心。

許世欽介紹,目前他還與愛爾眼科簽訂合作協議,在該企業的各家醫院門診部開設「大食堂」,這一方式還會逐步拓展為連鎖品牌,作為公司發展的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