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自年初疫後復常通關開始,港人除了在本地消費和到海外旅遊外,前往深圳等鄰近城市吃喝玩樂亦成為另一明顯趨勢,一時間網絡上出現大量介紹深圳景點、購物情報和餐飲的資訊。

發掘更多生活樂趣

筆者從事城市發展和區域融合研究多年,清楚了解到香港與灣區內地城市融合發展絕非一條坦途。縱使產業活動已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各類區域制度安排也不斷優化,但在人員交流層面仍存在明顯缺口。從區域融合的角度解釋,該缺口正正是灣區融合發展有待成熟的關鍵。

雖然各界都清楚知道,香港與內地有頻繁的跨境人口流動,政府也不斷優化制度鼓勵流動,但這些都未能徹底改變香港市民對內地社會和同胞的認知與認同,現實上和心理上的邊界仍然存在,在不少香港市民心中,深圳仍是香港北區未開發的邊境地區以北的另一座城市、一個他們不甚熟悉的城市。究其原因,歷史和政治等可見的因素固然是主因,但在它們所影響下構成的、關乎市民日常生活以至認知的不可見因素也是一股巨大力量。這反映出香港與珠三角和澳門若要深化融合,硬的制度安排是重要,但同時更需要一個軟性的、為市民所接受的環境。

香港市民湧到深圳遊玩為筆者帶來一點欣喜。不論是因為價錢更平、服務更好、選擇更多或地方更大,更多香港市民樂意走進深圳不同社區,能讓他們自行發掘更多樂趣。對深圳、深圳市民更多認識和交流,正是創造更理想區域融合環境的重要過程。此現象若可以持續以至深化,融合所需的軟環境便可自下而上形成。在此重要時刻,香港社會需要一些自上而下的措施來鞏固這個來之不易的局面。

筆者撰文當天早上,在路上看到一輛掛了香港、內地和澳門三地車牌的七人車,想到車主要辦理內地和澳門車牌應該花上不少時間。由此憶起社會上有識之士曾提出構建大灣區人身份、建議印發大灣區身份證,這些都是自上而下創造更理想融合環境的探索。特區政府可乘港人到深圳遊玩的熱潮和港車北上之勢,多走方便港人的一步,給新出牌的港車多一個選擇,登記一個大灣區車牌即可自由行走大灣區11個城市。參考內地車牌模式,以「灣」開首,灣H給予香港車、灣M給予澳門車,珠三角九市按省政府安排分配。這些便民之舉,絕對可讓香港市民享受到跨境流動毫無難度的快感,甚至不感到是跨境出行,有利香港市民更積極認識我們的兄弟城市。當然,從制度層面,粵港澳三地政府須進行一系列的協商,以及取得中央批准。

滿足各行業蓬勃發展

當然,我們也不可忽視跨境出行和區域融合趨勢為香港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問題。不少報道已指出很多本地餐廳在周末的客流量和收入不似預期,相信是受到港人北上熱潮的影響。這需要持份者從兩方面共同解決問題,否則將成為影響區域融合的障礙,一如當年個人遊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對於餐廳經營者,他們要針對網絡上的批評進行改善。提高服務水平、優化食品質素絕對是成功經營的王道。好的食品與服務,有如景點一樣,經內地網紅和一般民眾的介紹,也可以火熱起來,亦有利彼此認識與認同。至於特區政府,既是監管者,亦是推廣者,需要從區域融合和城市規劃層次,提出策略性政策和具體支持措施。目標不只是滿足本地各行業蓬勃發展的需要,更是將香港餐飲服務乃至其他服務與產品的質與量,重新打造成為吸引本地市民、灣區內居民和全球旅客的重要元素。